序号
|
岗位
|
危害因素
|
可能导致职业病
|
危险性
|
应急处理
|
防护措施
|
|
1
|
|
噪声
|
噪声聋
|
1、使工作效率降低: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2、损伤听觉、视觉器官: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噪声还会造成视力下降,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 3、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噪声是一种恶性刺激物,长期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失调,条件反射异常,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精神错乱。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噪声还对女性生理机能有严重损害。 |
|
对生产场所的噪声还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或必须在特殊高强度噪声环境下工作时,佩戴符合卫生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这是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其主要是戴用耳塞、耳罩,目前较为流行使用的是一种慢回弹泡沫塑料耳塞,这种耳塞具有隔声值高、佩戴舒适方便等优点。
同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听力,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及工间休息也是必要的。工间休息: 在90 dB (A ) 以上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 除了午饭时给予适当午休之外, 上午、下午宜给予1~ 2 次10~ 15m in 的工间休息。休息的地点应比较安静, 与噪声车间之间有隔声措施, 以使大脑和听觉系统得到适当的休息, 有利工人健康。 |
|
2
|
|
氯化氢及盐酸
|
接触性皮炎、化学性皮肤灼伤、化学性眼部灼伤、牙酸蚀病
|
氯化氢;盐酸(HCl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 氯化氢在常温常压下为具有刺激性臭味的无色有毒气体,盐酸为氯化氢的水溶液,是无色或微黄色的液体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
|
健康危害: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
|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分钟。就医。
|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
|
|||||
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
|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分钟。就医。
|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
|||||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
|||||
外观与性状: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鼻的酸味。
|
|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
|||||
|
|
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
|||||
3
|
|
氢氧化钠
|
接触性皮炎、化学性皮肤灼伤
|
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
呼吸系统防护: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
|
|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就医。
|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
||||||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
||||||
燃烧(分解)产物: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
食入:患者清醒时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就医。
|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
|||||
|
|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
|||||
4
|
|
硫酸
|
接触性皮炎、化学性皮肤灼伤、化学性眼部灼伤、牙酸蚀病
|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分钟。就医。
|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
|
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蒸气或雾可引起结膜炎、结膜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
|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分钟。就医。
|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
|
|||||
引起呼吸道刺激,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窒息死亡。
|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
|||||
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烧伤以致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等。皮肤灼伤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形成溃疡,愈后癍痕收缩影响功能。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全眼炎以至失明。
|
食入:立即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抢救。
|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
|||||
慢性影响: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硬化。
|
|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
|||||
5
|
|
氨
|
氨中毒
|
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高浓度氨气,可以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惊厥、抽搐、嗜睡和昏迷。吸入极高浓度的氨可以反射性引起心搏骤停、呼吸停止。
|
吸入者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维持呼吸功能。卧床静息。及时观察血气分析及胸部X线片变化。给对症、支持治疗。防治肺水肿、喉痉挛、水肿或支气管粘膜脱落造成窒息,合理氧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支气管舒缓剂;早期、适量、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可按病情给地塞米松10~60mg/d,分次给药,待病情好转后减量,大剂量应用一般不超过3~5日。注意及时进行气管切开,短期内限制液体入量。合理应用抗生素。脱水剂及吗啡应慎用。
|
1.氨作业工人应进行作业前体检,患有严重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哮喘以及冠心病者不宜从事氨作业。
|
|
2、工作时应选用耐腐蚀的工作服、防碱手套、眼镜、胶鞋、用硫酸铜或硫酸锌防毒口罩,防毒口罩应定期检查,以防失效。
|
|||||||
3、在使用氨水作业时,应在作业者身旁放一盆清水,以防万一;在氨水运输过程中,应随身携带2~3只盛满3%硼酸液的水壶。以备急救冲洗;配制一定浓度氨水时,应戴上风镜;使用氨水时,作业者应在上风处,防止氨气刺激面部;操作时要严禁用手揉擦眼睛,操作后洗净双手。
|
|||||||
接触氨后会嗅到强烈刺激气味,眼流泪、刺痛。过浓的氨水溅入眼内可损伤角膜,引起角膜溃疡,严重者可引起角膜穿孔、晶体混浊、虹膜炎症等,可导致失明。
|
误服者给饮牛奶,有腐蚀症状时忌洗胃。
|
4、预防皮肤被污染,可选用5%硼酸油膏。
|
|||||
|
5、配备良好的通风排气设施、合适的防爆、灭火装置。
|
||||||
眼污染后立即用流动清水或凉开水冲洗至少10分钟。
|
6、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禁止明火、火花。
|
||||||
|
7、应急救援时,必须佩带空气呼吸器。
|
||||||
皮肤污染时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30分钟。
|
8、发生泄漏时,将泄漏刚平的渗口朝上,防止液态氨溢出。
|
||||||
6
|
|
甲醇
|
甲醇中毒
|
甲醇又称木醇,是一种无色透明、易燃烧的液体,容易挥发,气味与乙醇相似,多用作化学助剂,可经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吸收而致中毒。甲醇的中毒病因和途径,主要是误服甲醇或吸入甲醇蒸汽。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职业性甲醇中毒多是由于生产中吸入甲醇蒸气所致
|
1.口服中毒者,可用小苏打水或肥皂水灌服催吐,反复几次,彻底洗胃,并给予0.5硫酸镁60毫升导泻。
|
1.生产过程中尽量使用乙醇代替甲醇。
|
|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谢性酸中毒。
|
2.吸入中毒者,应迅速撤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和兴奋剂。
|
2.加强密闭、通风排毒设施,佩戴防护口罩和手套。
|
|||||
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
|
3.对症急救。对于昏迷、休克者应平卧、头稍低并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防止异物误入呼吸道引起窒息。要避免眼睛受光线照射,可以给患者戴上有色眼镜或眼罩,或用纱布遮盖双眼。
|
3.加强管理,防止误服。
|
|||||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
|
|
4.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
|||||
吸入中毒潜伏期一般为 1~72小时,也有96小时的。
|
|
|
|||||
7
|
|
异丙醇
|
|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
|
健康危害:接触高浓度蒸气出现头痛、倦睡、共济失调以及眼、鼻、喉刺激症状。口服可致恶心、呕吐、腹痛、倦睡、昏迷甚至死亡。长期皮肤接触可致皮肤干燥、皲裂。
|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
|||||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
|||||
|
食入:洗胃。就医
|
手防护:戴防苯耐油手套。
|
|||||
|
|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避免长时间反复接触。
|
|||||
8
|
|
氢氟酸
|
|
氢氟酸又称氟化氢(HF),俗名氟酸、白骨酸、化骨水、洗钻水、除锈剂、酸洗等,具有刺激气味及剧毒性,属于中等强度偏弱的酸,具腐蚀性。
|
|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
|
最小的口服致死剂量为1.5gm (或20mg/kg)。病患口服氢氟酸后,可在数十分钟内,在没有明显前兆的状况下,突然心脏停止,因此予以积极的治疗,在这类病患就易发显得重要。口服氢氟酸除可产生口咽刺痛、灼伤、肠胃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吐血等局部症状外,亦可造成全身性症状如头晕、倦怠、抽搐、躁动、意识混乱、昏迷、心律不整、甚至心脏停止。
|
|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
|
|||||
呼吸道吸入氢氟酸可产生咳嗽、局部刺痛、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气管或支气管出血、肺出血、肺塌陷、及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等,严重病患可在吸入30分钟内快速死亡。
|
|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
|||||
眼睛暴露氢氟酸可快速产生疼痛、流泪、结膜发红、角膜混浊等症状。
|
氢氟酸溅入眼内,立即分开眼睑,用大量清水连续冲洗 15 分钟左右。滴入2~3滴局部麻醉眼药,可减轻疼痛。同时送眼科诊治。
|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
|||||
皮肤及黏膜接触、呼吸道吸入及肠胃道摄入,皮肤若接触到50%以上较高浓度的氢氟酸,会立刻引起疼痛、泛白、红肿反应,1至2小时内产生水泡,6至24小时则会坏死及溃烂,若接触到10%以下较低浓度者,则往往于6小时或更长时间才发生疼痛等症状,因此常被当事人忽略而太晚处理,最后造成永久性伤害,一般常见受伤害的部位为手指。
|
皮肤接触后立即用大量流水作长时间彻底冲洗, 尽快地稀释和冲去氢氟酸。这是最有效的措施,治疗的关键。氢氟酸灼伤后的中和方法不少,总的原则是使用一些可溶性钙、镁盐类制剂, 使其与氟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氟化钙或氟化镁,从而使氟离子灭活。 现场应用石灰水浸泡或湿敷易于推广。 氨水与氢氟酸作用形成具有腐蚀性的二氟化胺, 故不宜作为中和剂。氢氟酸灼伤治疗液(5%氯化钙20ml、2%利多卡因20ml、地塞米松5mg)浸泡或湿敷。以冰硫酸镁饱和液作浸泡。在灼伤的第1~3天,每天1~2次,每次20~30分钟。重病例每次治疗时
|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
|||||
接触 30% 以上浓度的氢氟酸,疼痛和皮损常立即发生。浓度介于20%至50%,灼伤通常会在数小时内变得明显。接触低浓度时,常经数小时始出现疼痛及皮肤灼伤。局部皮损初起呈红斑,随即转为有红晕的白色水肿,继而变为淡青灰色坏死,而后复以棕褐色或黑色厚痂,脱痂后形成溃疡。手指部位的损害常转为大疱,
|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
||||||
氢氟酸酸雾可引起皮肤瘙痒及皮炎。剂量大时亦可造成皮肤、胃肠道和呼吸道粘膜的灼伤。
|
|
|
|||||
除了酸性腐蚀伤害外,进入人体的氟离子可能与钙、镁离子结合,导致血钙过低、血镁过低和血钾过高,进而影响神经和心脏血管系统。
|
|
|
|||||
9
|
|
微波辐射
|
|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神经系统对微波有较高的灵敏度,人在反复接触低强度的电磁辐射后,会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发生变化,出现神经衰弱等症状,其主要表现为头昏、嗜睡、无力、易疲劳、记忆力衰退和脑电图慢波增多等。除了引起神经衰弱症以外,电磁辐射最具有特征的是使植物神经机能紊乱。 |
|
(一) 用直接接触型效应器代替辐射型效应器 直接接触式效应器,不但大幅度减少了微波漏能, 也大大减少了效应器体积。直接接触式效应器在使用时, 直接贴扣在患部,和用近区振荡场,中间没有空间分隔,因而漏能很小。
|
|
(二) 加扼流圈 在体外效应器和插入体腔式效应器前端加扼流圈,能更进一步地抑制漏能辐射。扼流圈的结构是一终端短路的圆圈,长度一般为 λg/4(λg为波导波长)。根据传输线理论,终端短路的结构,在距终端λg/4处相当于开路, 由于短路面阻抗为o,而开路面阻抗无限大,因而回授之漏能不会在开路处辐射出,而全汇流至短路面,从而避免了漏能。
|
|||||||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在微波作用下,常发生血液动力学失调,血管通透性改变,心电图变化等现象,长期受微波作用者的血压均降低,但也有增高的。对心电图的分析,除多数呈现心动过缓外,也有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房性或室性早博,还有ST段压低下及T波低平等心肌肤缺血的改变。而另一些则可发展至植物神经性血管功能紊乱表现。
|
|
(三) 加匹配衬垫 效应器阻抗与人体阻抗不匹配, 是造成反射的最主要原因。过大的反射, 不仅使漏能加大, 而且也极易烧毁微波源。因而往往采用在直接接触式效应器与患部之间部之间加匹配衬垫的方法来减少反射,从而减少漏能。
|
|||||
|
对眼的影响 人眼的晶体很容易遭受电磁辐射的照射,由于其内部血流量少,所以在电磁波辐射下温度极易升高。实验研究表现微波辐射可导致白内障,其阈值对单次照射约为100mW/cm2,对重复照射为80mW/cm2或更低些。高强度的电磁波辐射还可伤害角膜、虹膜和前房,可造成视力减退,或完全丧失。当强度低于上述阈值时,虽然不会引起白内障,但10~80mW/cm2,的电磁辐射仍能使晶状体混浊,并有可能使有色视野缩小和暗适应时间延长,造成某些视觉障碍。
|
|
(四) 使用微波防护垫 采用带扼流圈的直接接触式效应器并加匹配衬垫, 已能使微波漏能降低到极低, 但若觉得还不满意的话, 可以再加上微波防护垫。当然,微波防护垫也可单独与效应器使用。
|
||||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从卫生学调查表明,长期从事微波作业,男性可出现阳蒌、性机能减退,女性出现月经紊乱,高强度的微波辐射还可能造成怀孕妇女的流产。此外,微波辐射还可能导致机体糖代谢紊乱,妇女分泌机能下降等。
|
|
|
|||||
10
|
|
高频电场
|
|
高频电磁场对人体的危害主要通过二种方式,一是直接辐射人体组织使之温度升高,直至高温痉挛致死;二是直接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或细胞生物膜。症状表现为轻重不一的类神经症:全身无力,易疲劳、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睡眠不佳、多梦、记忆力减退、多汗、脱发等。受危害者脱离接触,并接受对症治疗后多可以恢复健康。电磁波的频率如果超过105赫兹,就能穿透人体,导致机能紊乱——轻者出现头晕乏力、失眠、食欲不振、烦躁不安、血压改变、白细胞减少等症状;重者可引起视力下降、白内障、基因缺陷甚至诱发癌病。
|
|
预防高频电磁场危害要遵循屏蔽、远距离和限时操作三原则。屏蔽材料多用薄铁板或铝合金,无导电性能的材料对场源无屏蔽作用。凡有器质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症状者,不宜从事接触高频电磁场的工作。
|
|
11
|
|
工频电场
|
|
工频电场导致人体某些特征改变从生理、病理和临床来看,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和遗传方面产生表现。有研究表明,人脑实质是一个低频振荡器,脑场极易受频率为数十赫的工频电场的干扰,产生“谐振”。因此,人脑对环境电磁场非常敏感。心脏的传导和收缩是膜电位的除极和复极过程,这种离子位移所产生的生物电,在外周强电磁场的作用下,可能会产生干扰。 工频电磁场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是可以明确的,尤其对一些癌症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工频电磁场首要的是影响人类的内分泌系统,使人的荷尔蒙分泌水平降低,从而进一步诱发内分泌相关的癌症,如乳腺癌。而且,对怀孕的妇女,荷尔蒙分泌水平降低不仅可能引发流产,而且可能使胎儿产生先天性缺陷。工频电磁场增强儿童白血病、成人脑瘤和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理是,尽管工频电磁场并不能直接引起基因突变,但它会诱导一些本来有缺陷的基因产生突变,即是人类癌症的一个外部原因之一。
|
|
因工作需要必须进入超过最高容许量的地点或延长接触时间时,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带电作业人员应该处在“全封闭式”的屏蔽装置中操作,或应穿包括面部的屏蔽服。
|
|
12
|
|
异丙醇
|
|
健康危害: 接触高浓度蒸气出现头痛、倦睡、共济失调以及眼、鼻、喉刺激症状。口服可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倦睡、昏迷甚至死亡。长期皮肤接触可致皮肤干燥、皲裂。
|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 吸。就医。 食入:洗胃。就医。 |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乳胶手套。 其他:工作现场严禁吸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
|
低沸点、高挥发的易燃性有机溶剂,暴露于热或火焰时,就会引起爆炸,毒性介于甲醇与乙醇间,异丙醇是危险及有害物质。吸入过量异丙醇蒸气,会造成人体健康的危害,轻度会刺激眼睛及上呼吸道,高浓度可能造成头痛、恶心症状,大量暴露时会造成意识丧失及死亡,异丙醇于密闭空间的蒸气浓度达2%-12%就会引起爆炸。异丙醇遇到高温会分解产生毒气,容易传播 到远处,遇到火源可能会造成回火,属于危险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