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职业卫生>> 卫生基础知识>>正文

天然气烧伤休克的防治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11月16日
     烧伤休克,其临床症状早期主要表现为口渴,烦躁不安,周围血管收缩,皮肤苍白,发凉,心率增快,脉压变窄,尿少量。如密切注意其发展情况,一般诊断不困难。但当血压下降,多已非早期症状,应予注意。烧伤休克的防治重在预防,要注意保温,及时止痛,防止盲目搬动伤员,适当补充液体,维持有效血循环容量,以避免休克的发生,使病员渡过烧伤后48h的所谓“休克关”。如一旦发生休克,则应早期诊断,迅速将其控制。切忌待陷入重度休克后再纠正,这样不仅救治困难,且并发症多,给以后抗感染等治疗也增加困难。
    治疗烧伤休克的主要措施,在于及时有效地补充血容量,使用的补液方案如下:
1. 补液量和补液速度
对补液量的掌握,主要采用国内通用的计算法,即烧伤后第一个24h的补液量,按每1%面积(不包括Ⅰ°面积),每千克体重补给胶体液和晶体液各0.75mL,另外补给日需水分,成人以5%葡萄糖液2000mL计算。
伤后第一个8h输入第一个24h总量的一半,其余半量在伤后16h平均输入。
举例:病人二、三度烧伤面积为80%,体重60kg,第一个24h补液为:
胶体液80×60×0.75=3600(mL)
晶体液80×60×0.75=3600(mL)
日需水分5%葡萄糖2000(mL)
共计9200mL
伤后前8h输入4600mL,后16h平均输入4600mL。伤后第二个24h的补液,肢体液及晶体液皆为第一个24h的一半,日需水分不变。伤后3天因渗出开始回收,为减少并发症,尽量不补液或少补液。
另一种可供参考的成人简便补液计算法是伤后第一个24h的补液量为烧伤面积乘100±1000mL,其中包括日需水分2000mL。适合于现场急救用。
2. 补液种类及其分配原则
抗休克所用的胶体液有全血、血浆及血浆代用品(如右旋糖酐,聚乙烯吡咯酮、404、406、409、白芨代血浆等),以血浆为首选。但目前血浆供应困难,对成批伤员,供求问题,更是难以解决,因此最常用的还是其代用品。医学科学院血研所通过临床实践,认为面积在40%以下,胶体液的输入完全可用右旋糖酐;面积在40%~70%之间者,右旋糖酐与血浆(或全血)的比例可为2:1;如面积大于70%,则右旋糖酐与血浆的比例可为1:1~1:3。晶体液有等渗盐水、林格氏液及平衡盐溶液(等渗盐水2份,1/6克分子乳酸钠1份)等。胶、晶体液比例为1:1~1:2。输液的原则是“三先三后”、“两早一防”,即先胶后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早给碱性药,早给利尿药,预防并发症。
3. 补液的临床观察指标
上述公式只能作参考,不能机械执行。因每个病人的个体差异和伤情不同,所以补液必须灵活掌握。观察病员补液量是否补足,以下指标可作参考。
(1) 尿样是反应血容量和肾功能变化的可靠指征。成人要求每小时尿量在30mL以上,小儿1岁以下要求5~1OmL/h,1~5岁10~20mL/h,5~10岁20~25mL/h。尿密度要求在1.010~1.020(输右旋糖酐尿比重增高),尿pH值维持在中性或弱碱性。
(2) 成人脉率在120次/min以下,小儿140次/min以下。
(3) 成人血压90mm汞柱以上,脉压差在30mm汞柱以上。
(4) 神志清楚、合作,不烦躁。
(5) 红细胞400~500万/mm3、血红蛋白在159左右、红细胞压积在45%左右。
(6) 中心静脉压维持在6~12cm水柱。
四川地区采用上述方案治疗大批天然气烧伤休克,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在国外对于烧伤休克的补液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处理上也有些变动。主要是烧伤后的最初二、三天不输全血,因为患者红细胞的丧失常少于总量的10%。最初24h内抗休克补液以输注电介质溶液为主。每烧伤1%体表面积,每千克体重静脉注射3mL为常量。第二个24h可输适量血浆,不宜再给电介质溶液。这个方法不同于国内普遍采用的方法。瑞金医院用这一方法治疗大量病人,证明对烧伤休克防治是行之有效的。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