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职业卫生>> 卫生基础知识>>正文

让阳光驱散尘肺病的阴霾

作者:舒锐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06月24日

今天,当人们关注PM2.5等空气污染问题时,我们将视线更多投向因缺乏劳动保护导致的尘肺病人这一特殊群体。

  如果问谁的呼吸最困难,尘肺病患者首当其冲。

  日前,《半月谈》也把目光聚焦在尘肺病患者身上。有不少农民工在矿山工作,由于缺少必要的防护,很多人染上了尘肺病。近期有记者在鄂、陕两地秦巴山区采访时发现,为了治疗尘肺病,许多家庭花费了巨额的医疗费用,背上了不少债务,几乎陷入绝境。

  根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尘肺病患者的诊疗、康复等费用应由用人单位支付,同时患者还可以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如果用人单位依法为职工缴纳了工伤保险,则可以由用人单位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认定工伤后,患者将享受工伤待遇。可见,如果一切都处于法律所规定的应然状态,尘肺病患者确实能够实现病有所医。

  然而,要达到这种应然状态,至少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患者要经有资质的医院诊断为职业病;二是用人单位承认劳动关系或者患者能够证明存在劳动关系;三是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了工伤保险或者在未缴纳相关保险时,有能力支付相关费用。

  要做职业病诊断必须提供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但职业病危害接触史主要由用人单位掌握,无用人单位提供或用人单位不配合,患者将无法有效地维权。而作为尘肺病高发的农民工群体时常难以证明劳动关系,这似乎成了一个打不开的死结,也使得维权进入了死胡同。由此造成了尘肺病患者维权异常困难,甚至很多时候,即便法院判决了用人单位败诉,用人单位也早已无财产可供执行,判决成了一张白条。

  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绝大部分地方都未将尘肺病纳入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使患者失去了最后的保障。让人民病有所医,“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实现幸福中国的最基本要求。因此,对于无法确认劳动关系、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获得工伤赔偿的尘肺病农民工患者,国家有必要提供医疗、生活救助,将尘肺病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统筹范围内按比例报销,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降低其看病的“高门槛”。

  还须指出的是,任何事后救济都难以弥补给职工造成的伤害。加强劳动保护,预防工伤事故、实现法律的应然状态、让法律更公平便捷地运行才是预防尘肺病发生、消除尘肺病维权难的根本之道。

  首先,要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各地应对污染企业设立红线,对之零容忍,只有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才能根治因环境带来的职业病。

  其次,监管部门应化事后救济为事先审查,加强劳动市场管理,规范劳动合同和工伤保险运行,加大相关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迅速做出处理,以免再陷入恶性循环。

  最后,《尘肺病防治条例》颁布至今已25年,已经不太适应现实的需要。比如说,该条例仅针对尘肺病防治作出规定,处罚措施没有具体细则,而处罚还需经当地政府同意。当地方政府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时,这显然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有必要通过修改该条例,使其跟上时代的发展。比如,应该对尘肺病诊断、鉴定、赔偿和治疗作出更为明确、便民的规定,也有必要探索“举证责任倒置”体系,由用人单位来证明为职工提供的工作条件不会造成某病。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社会能够凝成实现“健康红利”的合力,阳光就能驱散尘肺病阴霾。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