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 安全标准化>> 基础知识>>正文

浅析事故致因理论与安全标准化管理

作者:滕洪泽 陈莞尔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5月03日

   安全工程是一门涉及自然、社会、科学的新型边缘学科,具有多学科的交叉性。虽然目前安全工程学科体系尚未完全确立,但从20世纪初至今,世界各国已有许多专家将事故发生全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上升到理性来认识,并从中不断找出事故产生的规律和特点,这就是对事故致因理论进行的研究和探索。

  1.国外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

  1.1单因素理论

  这是最早的事故致因理论。它的代表论点是:“有倾向工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在人群中并非随机地分布,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这就是说,有事故倾向的人有较高的事故率,而与工作任务、生活经历及环境等无关。这种论点的持有者为英国的格林伍德和伍兹,他们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事故。

  1.2双因素理论

  它的代表论点是科尔1957年提出的社会——环境模型。其基本观点是:一个有益的工作环境能增进安全,一个具有工作灵活性和机警的工人可以避免事故,反之事故就容易发生。美国的海因里希也是双因素事故致因理论的持有者,他总结提出的工业安全理论认为:事故常常起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不安全状态。他把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的问题:(1)不正确的态度;(2)技术、知识不足;(3)身体不适;(4)不良的工作环境。针对这四个方面的原因,海因里希提出了四种对策;(1)工程技术方面的改进;(2)说服教育;(3)人事调整;(4)惩戒。

  1.3三因素理论

  1949年葛登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论述了事故与疾病的相似性。该理论认为事故形成的主要因素要考虑三个特征:(1)当事人的特征;(2)环境的特征;(3)媒介的特征。1970年海尔提出了事故致因模式:预期、技能、决策。他认为,当人们在对付事情的真实状况不能做出适当的响应时,事故就会发生。海尔模式在避免事故发生方面提出了三个过程:(1)情况被察觉;(2)信息被处理;(3)操作者采取行动以改变形势(排除危险)。

  2.我国对事故致因理论的探索

  我国以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参考了国外的成果,大体上经历了基本相同的历程。即早期的单因素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人的过失造成的;到后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事故的形成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造成的;发展到现在的三因素理论。目前的三因素理论认为:工人(人)、机具(机)、环境构成了生产过程的硬件系统,为不断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能力,就需不断提高人、机、环境三者的安全品质匹配,不断提高人机环境系统本质的安全水平。

  3.系统安全标准化管理

  人机环境系统是硬件安全生产力,而硬件安全生产力的建设是靠安全管理来实现的。

  安全管理的任务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建设具有最佳品质的人机环境本质安全化的生产系统,实现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归纳我国现有的一些安全管理方法,就建筑业而言,标准化管理是一项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方式。

  生产标准化起源于19世纪后半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及工作标准。在发达国家,生产安全标准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大型企业就已着手建立安全 ;80年代初,日本也提出了《安全标准作业法》。我国在1985年首先由冶金系统企业提出“安全生产标准化班组”建设。

  3.1系统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定义

  系统安全标准化管理是从安全生产为目标,组织系统中的人、机、环境等诸要素,按照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及安全工作标准的协调运作。系统安全标准化管理实质是对系统安全管理机制及体制全面实行的安全技术性法治化管理。

  3.2系统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系统安全标准化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以控制事故隐患为直接目的,达到安全生产的总体目标;(2)按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的要求,制定安全技术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及安全工作标准;(3)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协调系统中各方面的关系,实行标准控制,保证目标的实施。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