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井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3.2.1.1 护筒上端应高出地表25-30㎝,防止雨水和掉入异物。
3.2.1.2 挖掘前必须向工人进行技术、安全交底,注意抓好下挖、吊运土、护壁、找区等几个重要环节,做好通风、排水、照明、信号联络等准备工作。
3.2.1.3 必须在护壁砼凝固后方可拆模继续下挖,校区、修直井筒.
3.2.1.4 挖孔至圆砾层时,要加强井内抽排水和支模护壁工作。
3.2.1.5 吊出的土方及时运走,不得堆积在孔口周围。
3.2.1.6 当井内无人作业时,井口必遮盖,防止掉入异物或坠落事件。
3.2.1.7 做好用于井内抽排水的潜水泵等用电线路的检查、保护工作,防止漏电、触电现象的发生。
3.2.2 排水沟
为避免水浸泡软化土体,及时排放地下水,利于基坑内的作业施工,拟在基坑内、外各设一排水沟。坑外排水沟布于深搅帷幕桩外侧距坑壁1.5m,呈环形封闭状,用砖砌水泥砂浆抹面修筑,在基坑开挖前预先修好,水沟宽0.8m、深0.6m,并与市政排污管接通,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在适当位置修筑沉淀池,基坑内抽排出的地下水经沉淀池沉淀后,排入市政排污管道。坑内排水沟位于基坑壁底部,宽0.5m、深0.4m,即坑挖至底部时修筑,修筑时根据建筑物基础外挑宽度做成的沟或盲沟。
3.2.3 降排水设备配置:
根据单井出水量大小、井深、降水井数量,每口降水井中安放一台流量32.4~38.4 m3/d、扬程大于16m的150QJ32型潜水泵,并备用4-6台,该工程150QJ32型潜水泵总配置数量为30台。
4 坑外回灌井和观测井的设置
为减少因基坑降水对周边建筑物的不良影响,在建筑物分布密集的基坑东、南、北三侧,共设置坑外回灌井8口,水位观测井5口,在回灌井无法满足回灌要求时,水位观测井也可兼作回灌井使用。回灌井与水位观测井可同排布设,具体位置设在基坑外侧距深搅止水帷幕6-10m处(距基坑尽可能远些)。回灌井与水位观测井的主要设计参数相同,做法也同坑内降水井。
井径D:1m、井深H≥3.5m(井深进入稳定地下水位1m以下),进坑东、南、北三侧回灌井数量分别为4口、2口、2口,水位观测井数量为别为3口、1口、1口。具体位置详见方案设计图。
5 确保深基坑降排水施工技术措施正常运行的管理要点
5.1 降排水施工前按城市建设有关规定需提前到相关部门办理市政排水排污手续。
5.2 降排水设备配置应满足降排水设计方案要求。
5.3 供电电源及供电线路要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配电箱需要编号,加安全护栏、悬挂专业警示牌,并应做好防雨防雷保护。
保证降水期间抽水连续作业,防止突然性停电造成水位回升而影响降排水效果、降排水施工现场需配有备用电源(如:发电机、二路供电),并配有自动切换装置。
5.4 为确保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降排水施工现场需设置临时围挡设施,临时围挡要考虑其他机械的正常运作。
5.5 井口一定要高出地面0.3-0.5m,盖好井口,设警示标志、严防行人和异物掉入井内。
5.6 对降水运行的水泵应做好运行日记,发现异常,及时更换组织维修。
5.7 对基坑抽排出的地下水须作有效疏导、排除基坑(即坑内降水井的地下水一定要抽排到地表排水沟),避免向基坑回流、回渗。
5.8 回灌井的回灌水量应通过水位观测井中的水位变化进行调节控制,既要防止回灌水量过大而渗入基坑影响施工,又要防止回灌水量过小,使地下水位失控而影响回灌效果。通常回灌水量不宜超过原有稳定水位标高。
5.9 回灌井与降水井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只有使他们共同有效地工作,才能保证地下水位出于某一动态平衡,其中任何一方失效都会破坏这种平衡,因此回灌与降水在正常施工中必须同时启动,同时停止,同时恢复。
5.10 回灌水可直接用基坑抽出的地下水,但回灌前必须经沉淀过滤后方可使用;用其他水源作回灌水时,水质要洁净未受污染。
5.11 降水施工前,必须对场地内所有的水位观测井内的稳定水位进行测量、标定和记录;江水与回灌施工过程中应加水位观测工作,以指导和调整降水与回灌施工。
6工程小结
深搅帷幕止水与坑内降排水联合方案,虽然在该工程得到成功应用,比预定工期提前15天完成、施工造价控制在预算范围以内。但它不是深基坑降排水施工技术的唯一方案,深搅帷幕止水与坑内降排水联合施工技术方案也不是万能的。各个工程的具体降排施工方案,必须依其水文地质资料和周围环境情况,认真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论证和设计,方可得出合理、可行的深基坑降排水施工技术方案或措施。
实施深基坑降排水的工程项目,不管其降排水方案多么周密、完善,在基坑土方开挖与支护的过程中,出现局部地质变异性大、局部流沙或涌水、积水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应先充分考虑相应的应急预案或处理措施也是很有必要的。降排水方案是否妥当,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决定着深基坑施工技术方案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