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作为目前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用途非常广泛。但在施工于道路、楼板或薄壁等部位时,常会出现表面“起粉”、“露砂”等现象。虽然混凝土表面的“起粉”并不影响其抗压强度等级,但会严重破坏混凝土路面或楼面的耐磨性、抗渗性、美观性与长期耐久寿命,对工程质量不利。而引起混凝土表面“起粉”的原因也经常是施工部门与混凝土供应站之间争论的焦点。施工部门常将拌制混凝土时掺入的粉煤灰或水泥厂家磨制水泥时掺入的混合材等水硬性较差的材料当成是导致路面“起粉”的罪魁祸首,认为这部分材料比重较轻,易富集于新拌混凝土表面,从而导致混凝土表面硬度大幅度下降是造成“起粉”的主因。混凝土供应站则认为,混凝土表面“起粉”主要是施工过程振捣过度或施工后养护不当造成的,与混凝土材料本身及是否掺有粉煤灰无关。本文通过对混凝土表面“起粉”的案例分析,探讨了表面起粉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或减轻混凝土表面起粉的相应技术措施。
一、案例分析
广州市某一街道扩建工程,采用C35强度等级的商品混凝土(水泥用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种水泥),其中有部分路面用的是不掺粉煤灰(纯水泥混凝土)的商品混凝土,部分路面用的是掺有10%粉煤灰的商品混凝土。通车后发现,纯水泥混凝土路面没有“起粉”现象,掺粉煤灰的混凝土路面中有一段也没有“起粉”现象,有一段则出现了“起粉”和“露砂”现象。质检部门抽芯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混凝土的抗压、抗折强度均达到了设计要求。施工部门认为是粉煤灰的浮浆导致了
表层混凝土强度偏低。经现场实地取样分析,发现表层起粉并非是粉煤灰浮浆,而是混凝土表层在施工及凝结硬化过程水灰比过大所致。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试样A——不掺粉煤灰的混凝土路面表层灰浆(不起粉)
试样B——掺粉煤灰的混凝土路面表层灰浆(起粉部分)
试样C——不掺粉煤灰的混凝土路面下层灰浆
将所取样品进行研磨,用0.08mm方孔筛将大部分砂子除去以获得所需样品。对制得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酸不溶物分析,结果如表1、2所示:
表1、样品的化学分析结果
样品 | Loss (wt%) | SiO2 (wt%) | Fe2O3 (wt%) | Al2O3 (wt%) | CaO (wt%) | MgO (wt%) | SO3 (wt%) | Σ (wt%) | 酸不溶物(wt%) |
A | 14.70 | 41.73 | 3.87 | 6.60 | 27.70 | 0.61 | 0.32 | 95.33 | 43.34 |
B | 15.47 | 49.82 | 0.49 | 6.88 | 19.55 | 0.34 | 0.11 | 97.08 | 55.83 |
C | 10.67 | 41.83 | 2.79 | 7.60 | 29.86 | 0.72 | 1.24 | 94.71 | 40.61 |
表2、样品中酸不溶物的化学分析结果
样品 | SiO2 (wt%) | Fe2O3 (wt%) | Al2O3 (wt%) | CaO (wt%) | MgO (wt%) | Σ (wt%) |
A | 84.72 | 1.02 | 9.26 | 0.72 | 0.13 | 95.85 |
B | 85.54 | 0.82 | 9.14 | 0.70 | 0.13 | 96.33 |
C | 79.98 | 1.09 | 12.3 | 0.86 | 0.17 | 94.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