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技术>> 建筑施工>>正文

淤地坝建设安全运行管理基本知识

  
评论: 更新日期:2014年01月19日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最初的淤地坝是自然形成的,距今已有400多年。明代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陕西子洲县黄土洼,因自然滑坡、坍塌,形成天然聚湫,后经加工而形成高60米、淤地800余亩的淤地坝。人工修筑淤地坝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山西省《汾西县志》: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涧河沟渠下湿处,淤漫成地易于收获高田,值旱可以抵租,向有勤民修筑。”淤地坝在清代已引起官方的重视,据《续行水金鉴》卷十一记载,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陕西监察御史胡定在奏折中呈“黄河之沙多出自三门以上及山西中条山一代涧中,请令地方官于涧口筑坝堰,水发,沙滞涧中,渐为平壤,可种秋麦。”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在1922年所著《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一文中指出:“皆渭沟洫可以容水,可以留淤,淤经渫取可以粪田,利农兼以利水,予深赞斯说。”又说:“治水之法,有以水库节水者,各国水事用之甚多。然用于黄河,则未见其当,以其挟沙太多,水库之容量减缩太速也。然若分散之为沟洫,则不啻亿千小水库,有其用而无其弊。且有粪田之利,何乐而不为也。”1945年黄委会批准关中水土保持试验区在西安市荆峪沟流域修建淤地坝一座,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黄土高原地区修建的第一座淤地坝。
     淤地坝技术最显著的作用是蓄水拦沙。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对70年代以来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入黄泥沙研究资料分析,通过淤地坝建设减少的入黄泥沙量占各种措施拦沙总量的61%。淤地坝建设不仅大大减少了入黄泥沙量,而且所淤出的土地比较肥沃,通过水利灌溉设施的配套建设,基本上可以成为每亩年产400~600kg粮食的高标准农田,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过去到处开荒、广种薄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粗放式种植方式,代之以精耕细作、少种多收、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集约化种植方式,以较少的土地生产出一定的粮食,保证当地农民的基本口粮,为退耕还林(草)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地实现“林草上山,米粮下川”。
    1、黄土高原--第四纪以来由深厚黄土沉积物形成发育具有特殊地貌类型的自然区域。
    2、黄土丘陵--以黄土高原侵蚀切割形成由梁、峁、丘陵和沟谷组成的地形。
    3、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旱和风沙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定义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4、土壤侵蚀强度--以单位面积和单位时段内发生的土壤侵蚀量为指标划分的土壤侵蚀等级。通常用土壤侵蚀模数作为衡量侵蚀强度的大小指标,分级标准如下:
    Ⅰ微度侵蚀:侵蚀模数<1000t/km2?a或年平均流失厚度<0.8mm.
    Ⅱ轻度侵蚀:侵蚀模数1000~2500t/km2?a或年平均流失厚度0.8~2mm.
    Ⅲ中度侵蚀:侵蚀模数2500~5000t/km2?a或年平均流失厚度2~4mm。
    Ⅳ强度侵蚀:侵蚀模数5000~8000t/km2?a或年平均流失厚度4~6mm。
    Ⅴ极强度侵蚀:侵蚀模数8000~15000t/km2?a或年平均流失厚度6~12mm。
    Ⅵ剧烈侵蚀:侵蚀模数>15000t/km2?a或年平均流失厚度>12mm.
    5、淤地坝--在多泥沙沟道修建的以控制沟道侵蚀、拦泥淤地、减少洪水和泥沙灾害为主要目的沟道治理工程设施。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在流域沟道中,用于淤地生产的坝叫淤地坝或生产坝。
    6、骨干坝--为提高小流域坝系的抗洪能力,减少水毁灾害,在沟道中修建的控制流域面积为3~8km2,库容为 50~500 万 m3的控制性缓洪拦泥淤地工程。骨干坝设计和校核洪水标准应比照小水库的相应标准确定,应有坝体、放水工程和溢洪道 “三大件”组成。其控制流域面积要按照流域水土流失强度确定: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a的Ⅵ剧烈侵蚀区,单坝控制流域面积不得超过3 km2,;侵蚀模数8000-15000t/km2?a的Ⅴ极强度侵蚀区,单坝控制流域面积不得超过5 km2,;侵蚀模数小于8000t/km2?a的Ⅳ强度侵蚀区,单坝控制流域面积不得超过8 km2.
骨干坝等别划分及设计标准
    7、中型淤地坝--一般指坝高15~25m,库容为10~50 万 m3,设计洪水标准20-30年一遇,校核标准50年一遇;淤地面积2~7h m2,控制流域面积为1~3k m2的缓洪拦泥淤地工程。设计淤积年限5-10年,少数“三大件”,多数 “二大件”。
    8、小型淤地坝--一般指坝高5~15m,库容为1~10 万 m3,设计洪水标准10-20年一遇,校核标准30年一遇;淤地面积0.2~2h m2,控制流域面积1k m2以下的拦泥淤地工程。设计淤积年限5年,一般“二大件”。
    9、谷坊--横筑于易受侵蚀的小沟道或小溪中的小型固沟、拦泥、滞洪建筑物,高度在 5 米以下。按不同建筑材料分为石谷坊、土谷坊、梢枝谷坊、插柳谷坊、竹笼谷坊等。
    淤地坝类型划分及设计标准
总库容/万m3 1~10 10~50 50~100 100~500
淤地坝类型 小型 中型 大(二)型 大(一)型
洪水重现期/年 设计 10~20 20~30 30~50 30~50
校核 30 50 50~100 100~300
设计淤积年限/年 5 5~10 10~20 20~30
    10、淤地坝作用效益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这是黄土高原地区群众对淤地坝作用的高度概括。通过调查表明,淤地坝在拦截泥沙、蓄洪滞洪、减蚀固沟、增地增收、促进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修建于各级沟道中的淤地坝,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它不但能够抬高沟床,降低侵蚀基准面,稳定沟坡,有效制止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和沟头前进,减轻沟道侵蚀,而且能够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据有关调查资料,大型淤地坝每淤一亩坝地,平均可拦泥沙8720吨,中型6720吨,小型3430吨。尤其是典型坝系,拦泥效果更加显著。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初步调查统计,黄土高原区11万多座淤地坝可拦泥280亿吨,对黄河安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