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技术>> 建筑施工>>正文

建设工程行业质量安全标准化现状和问题

  
评论: 更新日期:2018年06月13日

1.引 言
        在建筑施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安全和质量作为重要的两项内容,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具有重要影响。而且我国建筑行业是一项高危行业,施工复杂、流动性大以及露天作业多等特点,使得建筑施工存在安全隐患。对此应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以此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不断发展。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要以施工现场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为基础,质量管理的各项要求也应通过标准化的质量 实现,这也是众多工业化产品保证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指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治理,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生产行为,并不断促进建筑生产安全进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安全素质,落实安全责任,对安全生产事故进行预防,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以提升工程质量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方向,从管理的角度分析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滞后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2.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
        施工现场标准化建设主要包括施工质量和安全两项重要内容,但目前的现状是前者的建设严重滞后而后者的建设情况相对较好。因此有必要对现场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此为借鉴,促进质量标准化的建设。
        2.1 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原因
        近此年来,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建设取得较快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1)住建部于2014年出台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暂行办法》。同时,一些省、市甚至县一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近年也都相应地开展了各级安全标准化工地的创建、组织观摩、评选及表彰等活动。中国建筑业协会则开展了“建筑工程施工工地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评价”的活动,其中在全国范围内的“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评选活动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2)面对近年建筑安全施工的严峻形势,对事故的处罚力度及赔偿额度明显加大,促使各施工企业对安全工作进行主动控制。(3)现场的安全文明标准化是展示施工企业形象的窗口,施工企业也愿意投入相应的精力进行建设。(4)工程造价中的“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单独列出,并根据工地实际建设情况支付,是开展此项工作的经济措施和保障。由此,相关部门积极对安全标准化工作进行引导,在全行业内对施工安全形成高压态势,实施费用上的有力保障,多种正能量因素相互促进,形成了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2.2 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现状
        2.2.1 质量标准化建设氛围没有形成
        与安全标准化工作相比,施工现场的质量标准化建设则明显滞后,甚至很多地区及施工企业还是空白。原建设部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但从多年实施情况来看,包括一些地区的“质量安全标准化工地”评选,都是以安全标准化工作为主。一些地区的建筑管理部门虽然每年也提出开展现场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但对质量标准化的概念及内容不清晰,往往与诸如样板间的制作、工程质量问题的专项治理等工作相混同。有些则与已开展多年并具有一定成熟经验和做法的安全标准化工地的创建混杂在一起实施,质量标准化工作所占比例较小,或只是顺带开展。
        因没有在行业内普遍开展的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目前各地能看到和了解到的,多是一些管理相对规范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所施工并在一些规模较大工程上建立的质量标准化工地“样板”。这些建立在“工程规模大且造价高、质量目标高、施工企业资质高、有些甚至是重点工程”之上的质量标准化样板工程,一方面需要组织、管理等多方面因素作为保障,故而对广大中小型施工企业而言,很难复制或普及;另一方面,有些施工企业的质量标准化“样板”工程只是在一些各方条件都较好的项目上实行,不能保持在所有在施项目上的均衡及一致性。
        2.2.2 质量标准化建设内容不全面
        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的管理应包括组织机构及职责;人、机、材料的管理;合同管理;分包管理;施工质量的控制、检查及验收;质量管理的自查、评价及改进等多个方面。而一些施工现场建立的所谓质量标准化,只是做了其中一些方面或小范围的工作。有些把重点放在样板(实物、图片、工程等样板)的制作和搭建上,有些则是在主体结束后为了某种需要而“赶制”样板,这都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全面的质量标准化。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不应只满足于一些样板的制作而应该是有内涵的,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及各分部分项工程,是全面、系统、过程控制的体现。在通常意义上影响施工质量的“人、机、料、法、环”等多个因素上都要实行质量标准化管理。尤其是对工程结构实体上大量的隐蔽工程,如钢筋、混凝土等众多事关结构安全的分项工程,更应以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方式控制其质量,同时在具有可追溯性的记录资料上也要体现出实行过标准化质量管理的痕迹,这是至关重要的,但也是具体开展此项工作中所缺少的。通过分析认为,建筑行业还没有将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工作真正重视起来,缺乏创建质量标准化的氛围,很多施工企业也缺少创建的动力或能力;一些已开展这项工作的地区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具体建设内容不全面的问题。
        3.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进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3.1 建筑市场不规范
        建筑市场不规范是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开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多年来建筑业形成的混乱状况如违法分包、转包挂靠、低价中标等现象非常普遍,加之建筑劳务人员从业素质不高、项目管理人员不到位、工程质量诚信行为严重缺失,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很难开展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
        3.2 施工企业管理能力及质量意识差
        主要表现在:(1)很多总承包施工企业施工能力不足,所承揽工程大多由一些外施队甚至转包及挂靠的个人在施工,质量标准化建设无法从源头抓起。(2)一些施工企业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忽视了对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大多项目负责人也都是技术类专业人员,缺少对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组织能力和管理经验。另外,一些工程上实行的是项目经理承包制而不是项目经理负责制,即以包代管,难以调动项目负责人对标准化建设的积极性。(3)施工企业大多都进行了相关质量 的认证工作,但真正执行的不多,即认证与执行相脱节,质量认证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4)一些施工企业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淡漠了以质量求生存的发展理念,大多都没有制定相应的企业技术标准,实行的仍是粗放式的管理而不是精细化的管理与施工。
        3.3 重技术轻管理的影响至深
        从一定程度上看,技术或技术标准决定着质量标准及水平,但各项技术的应用若没有有效的管理去组织实施则难以真正实现,而重技术轻管理的现状在建筑行业一直存在,这对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甚至工程质量的整体提升都有着不利影响。近年来,建筑行业较多关注的是BIM技术的应用研究、工法的创新及申报、QC(质量管理)小组的建设与评比、“四新技术”及建筑业10项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各级工程质量奖项的评选以及质量通病问题的防治等,却对施工现场的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缺少重视和研究。以上多项工作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或以事后研判的方式进行,有些是局部性的研究或关注的是一个具体“点”的突破,有些新技术或工艺则是针对特定工程而研发应用,有些工程质量奖项的评选更多关注的是结果而非过程。这些技术工作不都是置于标准化的管理平台上去实现,同时也会增加实现的难度及成本。施工企业缺少系统全面的质量标准化管理(而非技术)理论及观念,则很难将施工质量提升到应有的水平。
        3.4 缺少相应的引导及激励机制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在安全标准化工作中发挥的倡导、激励、促进作用,这也正是开展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所缺少的。建筑行业虽然也开展一些与工程质量有关的奖评等激励性工作,但与施工现场是否建立了质量标准化管理没有直接挂钩。缺少引导、激励等机制,整个行业未形成相应的氛围,很多施工企业也缺少相应的动力。
        3.5 实施费用问题的制约
        目前一些地方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探索,制定了本地区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实施意见及细则之类的指导性文件。其中要求建立材料设备样品库,在施工场区内适当位置搭建实物样板(为了突出效果,有些则搭建了足尺实物样板),要求制作样板图片及在工程实体上的工程样板,这些要求都包含主体、装修及安装工程等。如有些施工现场搭建的实物样板很全面,包括钢筋、模板、砌体、门窗安装、屋面、防水作法、抹灰、节能保温等多项内容。以上要求及做法体现了质量管理“样板引路”的原则,对目前相对滞后或空白的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无疑是个良好的开端及尝试。其实施中产生的额外费不是小数目,但这笔费用成本不包含在工程预算造价范围内,从而制约着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的可持续发展。
        4.开展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4.1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建设
        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同时施工企业的资质级别不同,技术力量也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各地应探寻适合当地实际的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式,积极与本地区的质量通病防治相结合。若盲目制定统一模式,则会造成相关资源的浪费或对一些中小型施工企业的实施造成难度。本文认为应根据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上到下制定多个级别的实施方案。如按照省、市、县(区)等所在地区的不同并结合施工企业资质的高低分为几个等级开展建设,也可参考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评价的模式进行等级划分,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积累经验,待条件成熟后逐步整合及提高。
        4.2 引入多种激励机制
        4.2.1 建立评选机制
        参照已开展的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的评选活动,建立相应的“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工程”评选机制。各省市也可参照其已建立的“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的评选,建立质量方面的评选机制。评选应按照逐级申报的原则实施,通过评选活动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如结合建筑市场诚信信息管理平台,对获得质量标准化工地荣誉的企业及项目负责人予以良好诚信行为记录,以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
        4.2.2 建立优质优价机制
        应在建筑行业建立并推行“优质优价”的激励机制。本文对建筑产品“优质优价”的理解是:在施工现场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质量标准化 并形成保障的条件下,对建筑产品按照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进行精益建造,并基于在事前与建设单位的合同约定,所实施的一种具有高品质产品并具有相对较高工程造价的市场机制。另外,参照建筑工程造价中“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的做法,本文提出“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措施费”的概念,这也是基于“优质优价”原则及上述实施的费用问题而提出的,即以直接的经济措施保障和激励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如果可行,其费用支出应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评价基础之上,其费用结构也需进一步研究确定。需指出的是,这项费用支出与整个工程造价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由此而带来的现场质量管理变革对施工质量乃至整体工程质量的实质性提升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4.2.3 与质量奖项评选结合
        应将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与各级工程质量奖项的评选直接挂钩,即将质量标准化建设作为各级工程质量奖项评选的首要条件,这也体现了优质工程必须以施工现场的质量标准化管理为基础实现的原则。这是激励机制同时也是一种制约机制,首先可以在合同确定为优质质量目标的工程上先行先试。
        4.3 建立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建立激励机制的基础,即一些激励机制应是在对质量标准化实施效果做出科学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这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评价:首先,只要是建立了质量标准化管理的施工现场,施工企业有意愿申报的,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均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客观评价;其次,政府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也应将施工现场是否建立了质量标准化管理作为一项监督内容,作为是否将该项目及所在企业列入“差别化”质量监管范围的依据,通过外部监督及适时评价;再次,要紧密结合施工企业的质量体系“贯标”认证工作,发挥企业内部审核和认证审核单位“外审”的作用,定期对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进行评价;最后,施工企业对各施工现场建立的质量标准化工作应进行自评,以达到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评价机制的建立以及开展此项工作的实施意见、方案、细则等文件的制定,均应在现行《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框架指导下进行。因为该规范是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行为准则和通用标准,是对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监督、检查、评价的依据。建立统一的评价基础,也是为了保证本工作的“良好诚信行为信息”在全国建筑市场诚信信息管理平台上的互认性和公正性的需要。
        4.4 主管部门倡导及参建各方共同参与建设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发挥指导作用,通过搭建平台并积极宣传、制定指导性文件及激励机制、组织科学评价、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等多种方式促进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开展。另外,需参建各方共同努力协同建设。各参建单位对工程的参与角度虽不同,但建设单位事前所确定的质量目标是需各方共同努力完成的,这就需要建设、设计、监理等单位对作为本工作实施主体的施工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例如:“优质优价”的实现需要建设单位的支持并在工程造价及合同中予以明确;施工质量的控制过程和结果需监理单位给予及时、科学、公正的验收和评价;标准化建设的开展需设计单位提供标准化、可施工性强的设计文件及有针对性的设计交底工作。另外,一些优势施工企业应发挥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众多中小型施工企业共同开展此项工作。
       
        5.总结
        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终究会以质量和创新为焦点,为保证并提升施工质量,其生产建造过程的质量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应充分认识其开展的现实意义,结合各种激励机制,促使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以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方式步入到标准化的发展轨道上来。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