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技术>> 建筑施工>>正文

建筑火灾成因及对策之“三合一”建筑

  
评论: 更新日期:2018年09月11日

“三合一”建筑是“多和一”建筑的典型之一,其定义及类型是:在设有车间或者仓库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的现象都称为“三合一”现象,所有集生产(经营)、储存、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建筑称为“三合一”建筑。其主要有以下类型:

1、在厂房、库房等工业建筑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这种类型主要存在于一些中小型企业。

2、在民用建筑内设置车间、仓库,这种类型主要存在于一些个体企业和家庭式作坊。

3、民用建筑集店铺、仓库、住宿为一体,这种主要存在于个体工商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建筑和经营性场所日益增多。这些场所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中大多中小型企业还处于资本积累过程,资金不足,根本无力建设或租用符合国家消防技术标准的独立建筑,也不可能投资解决员工的住宿问题。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大多是以一个家庭作为一个生产经营单元,具有规模小、资本少的特点,其为获得最大的利润,为节约经营成本,常常是一个建筑内既是仓库、生产、宿舍、卖货、存货、住宿、经营、办公混杂,往往采取吃、住、经营三位一体。“三合一”现象及其带来的消防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全区消防安全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就此类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其火灾危险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消防安全基础差。“三合一”建筑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消防部门的审核验收或验收不合格,建筑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疏散通道不畅,基本无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缺乏,缺乏必要的灭火器材,消防安全“先天不足”。

2、使用性质复杂。部分私营企业、个体户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往往选择使用“三合一”建筑,仓库、厂房、店面等与住宿共同一幢建筑,且无可靠的防火分区,物品堆放杂乱,火灾荷载大。

3、管理责任不明确。分散的“三合一”建筑多数分布于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以家庭式作坊居多,隐蔽性强。“三合一”建筑的集中区域产权、经营权为多人拥有,又无正规的物业管理,经营使用者各自为政,消防安全基本上无人过问。

4、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三合一”建筑使用上的方便和其低廉的成本,淡化了一些业主的消防安全意识,从业人员以厂为家、以店为家甚至以库房为家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消防安全消防管理制度不落实、宣传教育不开展,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都是从农村招来的女工,文化程度低,上岗前后均未接受正规的 培训,没有基本的灭火器使用、逃生自救等技能,火灾发生时容易造成慌乱,导致火灾在初起阶段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置。

二、“三合一”建筑场所难以整治的原因

1、“三合一”建筑是一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它的直接动力在于降低成本,既可以减少员工租房费用,又可降低劳工生活成本。要他们都另外租房住,既增加了经济负担,也不方便他们对企业的经营管理。

2、不在消防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的范围。有的“商住合一”的建筑只是一个很小的商铺,他们不需要消防部门审核、验收和开业前检查,因此消防部门对其很难监管。

3、数量众多、形式多样。“三合一”的建筑数量众多。由于这些“三合一”建筑里很多都是自建和私建的违法建筑,为了占有更多的空间,就把原有的消防通道给占用了,造成建筑与建筑之间相距太近,也没有任何的消防设施,一旦发生火灾,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提水救火。而且这样的建筑每年还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4、警力有限,无暇顾及。消防部门从事消防监督的干部是十分有限的,而且还担负着消防宣传、火灾调查、消防审核、消防验收、开业前消防检查、消防违法查处等多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三合一”建筑场所的整治工作。

三、“三合一”建筑的存在,没有季节性和突发性,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产物。因此,“三合一”建筑的消防安全整治是一项长期性和持久性的工作。加强对“三合一”建筑的行政干预,从源头上减少“三合一”建筑。

一是严格执行《消防法》和公安部61号令,强化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安全与生产是一对矛盾。有的业主能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有的业主却不能。主要是安全责任主体意识不清。他们重生产轻安全,要钱不要命,自以为是,盲目侥幸。所以必须要严格加强《消防法》和61号令的宣传贯彻,按照61号令的要求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组织开展对员工进行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增强企业的自防自救能力。

二是多措并举,齐抓共管,严把源头关。“三合一”建筑的形成不是突然的,也不是变幻莫测的。任何企业建立之初都必须经过规划、立项、审批、发证等环节,公安、消防、工商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密切配合。现在有的地方设置了前置条件,依赖于“前置”监督管理单位或监管员。殊不知,有些“前置”监管单位在受理项目时,还是纸上谈兵,根本什么都没有。众多的监管单位只依靠一个“前置”条件,依靠一个监管单位,相信个别监管人员,难免导致“三合一”建筑的出现。因此,每个环节都应按章办事,严格把关。先是要深入了解企业的性质、生产规模、人员情况等,再到现场仔细察看,掌握全面真实情况。即使看到不属于自身监管范围内存在的问题,也应与其他监管部门交换意见。要实行各部门齐抓共管,互相监督,责任同担,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和制止“三合一”建筑的产生。

三是群防群治,综合治理,避免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三合一”建筑大小不等,建筑形式不同,但其隐患所造成的结果是相同的。因此,整治“三合一”建筑决不能有侥幸心理,管委会各级部门要加强综合治理,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整治措施:调整经济结构。据了解,许多三合一”建筑,主要出现在机械、纺织、印染、服装加工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类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管委会应在政策导向上加以调整,提高规模效应,建立劳动密集型工业区或减少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强化设施基础建设,让“三合一”建筑无滋生之地。 四是严格依法监督,加大查处力度。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通过明查暗访、新闻曝光等形式,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三合一”隐患的整改。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管委会和有关部门应逐级签订消防安全责任状,各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针对“三合一”建筑点多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公安派出所的作用,加强对“三合一”建筑的消防安全检查。同时,要设立公开举报电话,发动群众,加大查处力度。对于既不能根本解决,也不能采取有效的消防安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严格依法查处;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五是落实责任,加强消防安全监管。按照消防法律法规的要求,落实“三合一”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公安派出所的监督作用,通过派出所各片区民警的日常监督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各种“三合一”现象的苗头,迅速督促其整改,并报请公安消防机构依法及时进行查处。这样既可及时制止“三合一”现象的产生,又减少了工作难度和工作量。

总而言之,“三合一”混合建筑火灾多发,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现象,仅靠公安消防、公安派出所的监督检查是难以解决问题的。要从源头研究,根据外来人员的特点,加快建设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外来人员租住房,这是一项庞大的政府工程。只有这样,才能在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环境的基础上,真正减少“三合一”混合建筑亡人火灾的发生。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