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三合一”场所是指住宿与生产、仓储、经营一种或一种以上使用功能违章混合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的建筑。该同一建筑空间可以是独立建筑或建筑中的一部分,且住宿与其他使用功能之间未设置有效的防火分割。其主要形态有:
1、设有员工集体宿舍的工业场所
2、作坊式生产加工场所
3、从业人员住宿的经营性场所
4、区域性“三合一”场所。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棚户区和广大农村地区,连片生产、经营和住宿。
近年来,全国各地均持续不断的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三合一”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三合一”场所火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人力少、占地少、投资省、见效快的“三合一”场所应运而生,住宿与生产、加工、储存、服务等为一体经营性“三合一”建筑大量涌现,火灾事故又呈抬头之势。2002年至2006年,全国共发生此类火灾22万起,共造成441人死亡、761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38亿元。尤其是2007年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北埔村飞达鞋面加工作坊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使其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火灾形势稳定的突出问题。为此,笔者结合长期在防火监督一线工作的实际,谈谈“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成因和整治对策分析。
二、“三合一”场所成因分析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催生。“三合一”模式是一种初级阶段的家庭作坊式企业,是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必经的一种生产方式,也是经济成本最低,产出效益最高的一种生产模式。以苏州为例:众多大型专业市场如常熟招商城、吴江盛泽东方丝绸市场等专业市场全国知名,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由于“三合一”企业生产方式简单,生产成本低廉,深受家庭作坊式企业主所欢迎,存在有其经济合理性。所以发展十分迅速,滋生出较多的生产型“三合一”和经营型“三合一”现象。
二是政府职能部门重视不足。全国各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少数地方领导缺少正确的安全发展观和政绩观,忽视消防安全,一味追求招商引资,新建项目未经审核验收就匆匆上马,或者建造大量标准厂房后,随意改变厂房的使用性质投入使用,以致产生了大量“三合一”场所。有的地方在整治中,往往涉及业主和从业人员的经济利益,面广量大,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也很大,整治难度大,政府各职能部门产生了消极、畏难情绪,不愿下真功夫去整治。同时涉及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协调,发证、年度审核把关不严,存在着根本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情况下,照样予以批准发证,允许其经营生产,未能把好源头关的现象,致使一些“三合一”经营场所合法存在,给一些非法的经营性“三合一”留下了生存空间。
三是单位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存在软肋。“三合一”场所中自建和私建的违法建筑占据绝大多数。大多数业主“小本经营”理念根深蒂固,期望以最简单的生产方式、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资金换取最大的利润,在不适合作为经营(生产、加工、储存、住宿等)用途的建筑内私自改、扩、新建,有的甚至将住宿场所设置在简易木阁楼和木质夹层内,造成经营(生产、加工、仓储等)与住宿场所无防火分隔、建筑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小、疏散通道不畅、消防水源缺乏等隐患,滋生众多生产型“三合一”和经营型“三合一”现象。
四是员工素质不高,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在“三合一”场所、家庭作坊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外来打工人员,其中大部分人员上岗前又未经过必要的培训,没有基本的识灾、防灾能力,在面对突出其来的火灾时,又缺乏灭火自救常识,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如有的员工在“三合一”场所被整治而搬离厂区后,为图方便、省钱又自动搬回。加上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力价格便宜,一些外来工迫切希望得到工作赚钱脱贫,而根本顾不上讲求安全,甚至一些外来工明知危险,也因担心失去工作而不向业主提出或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致使“三合一”整治成为“捉迷藏”,治而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