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装置简介
(一)装置发展及其类型
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生产装置始于1913年。我国首套合成氨生产装置建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初,我国运行的合成氨生产装置绝大多数仍为以煤(焦)为原料,采用固定床制气技术的中、小型装置。世界上,60年代起,大型合成氨生产装置由于具有工艺流程短、热利用率高、自动化水平高、单系列、运行时间长等优点,得到快速发展。我国从1973年开始,从美国、日本、法国引进了13套日产合成氨1000t的大型合成氨生产装置。这些装置均采用烃类蒸汽转化制气工艺技术,其中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有10套(其中两套后来改用轻油);以轻油为原料的有3套。1978年以后,又引进了以渣油、煤为原料,采用部分氧化制气工艺技术的大型合成氨生产装置。
合成氨装置生产工艺技术因原料制气、气体净化、氨合成工艺不同而有多种工艺技术。原料气化有:煤(焦)固定床气化工艺;煤(焦)气流床气化工艺;渣油、水煤浆部分氧化制气工艺;烃类(轻油、天然气)蒸汽转化制气工艺。气体净化工艺种类繁多。硫化物脱除分为固定床吸附(如氧化锌吸附)和溶液吸收(如:乙醇胺法、甲醇法、NHD法)。一氧化碳变换工艺可分耐硫变换工艺和非耐硫变换工艺。二氧化碳脱除可分为化学吸收法(如:G•V法,苯菲尔法)和物理吸收法(如:低温甲醇法、NHD法)。气体精制工艺可分为“热法精制”(甲烷化工艺)和“冷法精制”(低温液氮洗或深冷净化工艺)。氨合成工艺按压力等级,可分为高压法、中压法、低压法;按合成塔的气体流向,可分为轴向塔和径向塔;按床层换热方式,可
分为内部换热式、中间换热式和中间冷激式。
世界上,由于合成氨原料成本价格不断上升,合成氨工艺技术目前向低能耗发展。出现了多种低能耗合成氨工艺技术。其中,以天然气为原料的蒸汽转化低能耗制合成氨装置,其能耗已降到28CJ/t.NH3的水平。
(二)装置的单元组成与工艺流程
1,组成单元
合成氨装置因工艺技术不同,组成的单元也不同。现介绍以烃类蒸汽转化制气工艺技术生产合成氨装置的情况。装置由硫化物脱除(简称脱硫)、烃类蒸汽转化制气(简称转化)、一氧化碳变换(简称变换)、二氧化碳脱除(简称脱碳)、气体精制(简称甲烷化)、氢、氮气压缩(简称压缩)、氨的合成(简称合成)七个单元组成。各单元介绍如下:
(1)脱硫
烃类原料(天然气、炼厂气、轻油等)与氢气混合进行加氢反应,将原料中的不饱和烃、有机硫化物转化为饱和烃、硫化氢。再由氧化锌脱硫剂吸附,除去原料中的硫化物。如原料中硫含量过高,则在脱硫单元中增加予脱硫装置。
(2)转化
原料中的碳氢化合物先与蒸汽,后加空气发生转化反应,得到含H2、CO、C02、CH4、N2等的气体。并回收热量,产生高压蒸汽。
一段转化反应需要的热量由燃料气(油)燃烧提供。
(3)变换
转化气中CO与水蒸气反应生成H2和C02。
(4)脱碳
采用碳酸钾溶液循环吸收、再生的方法,除去工艺气中C02,并将再生出来的高浓度C02送到尿素装置作为原料。
(5)甲烷化
将工艺气中微量的CO、C02与H2反应生成甲烷,从而得到合成氨生产所需要的纯净的N2、H2气。
(6)压缩
通过合成气压缩机将工艺气压力提高,补充入氨合成循环回路。并提供氨合成回路气体循环需要的动力。
(7)合成
氢、氮气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生成NH3。反应后的气体经冷却、冷凝分离出液氨,未反应的氢、氮气与补充的新鲜气循环回合成塔。基本循环流程:合成一热回收一冷却一冷凝一氨分离一换热一循环升压一合成。
合成循环回路中需要的冷量由氨冷冻系统提供。
2.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说明:工艺原则流程见图7-1。
工艺流程从原料到氨的合成,共分七个工序。
(1)脱硫
含少量硫化物的原料(天然气、轻油等)经原料压缩机(泵)升压到4MPa(表),与少量从合成气压缩机来的合成气混合,经加热,进入加氢反应器,将有机硫化物转化为H2S。然后进入氧化锌脱硫槽吸附H2S,使原料气中的硫含量降到<0.2mg/m3以下。脱硫后的气体送去转化。
(2)转化
脱硫后的气体与水蒸气混合进入一段转化炉炉管内,在镍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烃类蒸汽转化反应,出口温度达800℃左右,出口气体中CH4含量达8%左右。工艺气再进入二段转化炉,与适量空气混合燃烧,在镍催化剂作用下,继续进行甲烷转化反应,使出口气体中甲烷含量降为0.3%。高温转化气再进入废热锅炉,回收热量,产生高压蒸汽。
一段转化炉炉膛内设有顶(或侧)壁烧嘴,由燃料气(油)燃烧,提供转化反应需要的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