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对液氨泄漏事故的处置能力,做到事故应急处理快速启动,高效有序,最大限度降低液氨泄漏事故造成的危害,特编制此预案。本预案适用于磷铵装置液氨罐区物料泄漏的应急处置。
一、组织机构及分工处置责任
1.车间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车间主任、副主任、安全员、工艺员、设备员、值班长相关人员组成。下设警戒疏散组、抢险抢修组、义务消防组、后勤与救护组。
2.车间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构成及职责:
组 长:车间主任(对所发生的液氨泄漏事故现场指导、处理全面负责)
副组长:车间副主任(生产副主任负责抢险抢修救援工作;设备副主任负责义务消防救援工作)
组 员:安全员、工艺员、设备员、值班长(安全员协助设备副主任做好义务消防救援工作,及时调配各类应急救援装备及消防器材;工艺员负责事故区域警戒隔离与人员疏散工作;设备员协助生产副主任做好抢险抢修救援工作;值班长协助工艺员做好事故区域警戒与人员疏散工作,第一时间通知并组织当班各岗位人员,进入应急状态)
3.车间级应急专业小组构成及职责
3.1警戒疏散组
组长:工艺员 副组长:当班值班长 组员:当班氟盐装置及空压站操作人员
负责事故现场警戒,维护事故现场及周围地区治安秩序,落实特种物资的保卫;负责交通管制,保证现场和厂区道路畅通,禁止无关人员、车辆通行;负责现场周围人员的疏散和撤离。
3.2抢险抢修组
组长:生产副主任 副组长:设备员 组员:当班MAP员工、机修班
负责现场的控制和稳定,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实施事故抢险及抢修工作,包括现场抢险;泄漏控制,转移处理;设备抢修作业;恢复生产的抢修作业。
3.3义务消防组
组长:设备副主任 副组长:安全员 组员:当班DAP员工、车修班
担负现场的灭火、冲洗、消毒;事故险情控制;与公司应急救援队或公安消防人员协同作战处置险情。义务消防组及公安消防人员或外来专业救援人员到达后,应服从现场领导指挥,并主动搞好协调与联系。
3.4后勤与救护组
组长:中控分析班长 组员:当班中控分析员工
负责将伤员撤离危险地带,在安全区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如伤势严重,迅速联系120,将伤员送往医院;负责落实各类应急所需物资;负责本车间应急状态下与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通讯联络。
二、危险特性的了解和掌握
1.液氨罐区基本情况:液氨罐区位于园区南侧、四号路中间段,氨罐分别为公称容积2000m3的球形贮罐3个,远大于标准规定的临界量(标准规定:储存区 100吨),单独构成重大危险源。
2.氨的特性及危害
2.1 理化特性:氨为无色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可燃,燃点651℃,爆炸极限15.7%~27.4%,由于氨易液化,经压缩后成为液体,储存在钢制储罐或钢瓶内。氨在《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l3690-92)属2.3类有毒气体。
2.2 对人体的危害:氨吸入人体,轻度中毒者出现流泪、咳嗽、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中度中毒会出现呼吸困难、紫绀,有肺炎迹象;重度中毒可发生肺水肿,或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吸入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液氨或高浓度氨能致皮肤灼伤。
3. 液氨储罐区易泄漏部位及成因
3.1 液氨储罐罐体本身使用时间久,材质腐蚀变簿,产生局部裂缝,液氨从此处泄漏。
3.2氨球罐压力控制不严,经常超压,使液氨储存罐长期超压,产生局部泄漏。
3.3 液氨储罐长期超量储存,加之夏季气温较高,未能及时采取降温措施,使储罐内压上升,产生局部泄漏。
3.4 液氨储罐安全阀长期未按时校验,造成失灵。当罐内压力升高时,安全阀不能自动起跳卸压和报警,产生局部泄漏。
3.5氨压缩机出口压力太高,致使液氨储罐压力升高。
3.6 液氨储罐的各类进出口阀门、管道因腐蚀和超压,发生破裂。
3.7 部分液氨储罐使用液位计,因耐压等级不高,长期使用发生破裂。
3.8 液氨储罐操作工在倒用储罐时,操作失误,致使液氨储罐压力超高。
4.大量氨泄漏危害特点
4.1 中毒:由于储罐内压力较高,泄漏到空气中,液氨迅速蒸发,而且蒸发速度非常快,会迅速占据空间,大量气氨在空气中蔓延,会使人中毒。
4.2 着火:大量泄漏的氨气,如遇上明火,会发生燃烧。
4.3 爆炸:大量泄漏的氨气,没有接触到明火,或者没有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暂时不会爆炸。但当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
4.4 灼伤: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和皮肤灼伤。
4.5 冻伤:液氨从容器内泄漏出来后,由于压力变化,液氨开始气化,同时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下降,如接触人员,易造成人体皮肤冻伤。
5.人体伤害的急救措施
5.1 皮肤接触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5.2 眼睛接触应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min,就医。
5.3 人体吸人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遇呼吸停止立即给予人工呼吸;如果食入或吸入则不要口对口人工呼吸,可用单向阀小型呼吸器或其他医疗呼吸器;遇呼吸困难,给氧;接触液化气体,接触部位用温水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