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警示 | 极易燃气体,火场温度下易发生危险的聚合反应。 |
理
化
特
性 | 无色气体,有芳香味。易液化。在有氧气存在下易聚合。工业品含有0.02%的对叔丁基邻苯二酚阻聚剂。不溶于水,易溶于醇或醚,溶于丙酮、苯、二氯乙烷等。分子量54.09,熔点-108.9℃,沸点-4.5℃,气体密度2.428g/L,相对密度(水=1)0.6,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87,临界压力4.33MPa,临界温度152.0℃,饱和蒸气压245.27kPa(21℃),闪点-76℃,爆炸极限1.4%~16.3%(体积比),自燃温度415℃,最小点火能0.17mJ。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合成橡胶ABS树脂、酸酐等。 |
危
害
信
息 |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明火或氧化剂易发生燃烧爆炸。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健康危害】
具有麻醉和刺激作用,重度中毒出现酒醉状态、呼吸困难、脉速等,后转入意识丧失和抽搐。脱离接触后,迅速恢复。皮肤直接接触可发生灼伤或冻伤。
职业接触限值: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5。 |
安
全
措
施 |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远离明火、热源。
生产、使用及贮存场所应设置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穿防静电工作服,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重点储罐需设置紧急切断装置。
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严格控制操作温度。丁二烯属于易于自聚的物质,其生成端基过氧化自聚物的倾向十分明显。丁二烯端基聚合物坚硬且不溶于已知溶剂,即便加热也不能熔融,很容易沉积在浓缩层中,黏附在器壁和管道上,造成管道、阀门和设备堵塞或涨裂。在60~80℃或光照、撞击、摩擦时能发生爆炸。
(2)严格控制系统氧含量。生产过程对于氧含量、水含量等要求非常严格,丁二烯在少量的氧存在的情况下就可能被氧化生成过氧化物,引发自聚。过氧化自聚物在空气中的允许浓度仅为100mg/m3,并在125℃以上就可以发生分解爆炸。
(3)夏季环境温度超过30℃时应对储罐采取冷却喷淋措施。
(4)物料储存过程应采取倒罐措施,避免产生丁二烯自聚。
(5)置换含有丁二烯自聚的设备,应用蒸汽或氮气多次置换、吹扫后,再打开人孔,注入水,加入硫酸亚铁并通蒸汽蒸煮,以破坏过氧化物。清除下来的过氧化物不得放在热的设备内、阳光下或扔到垃圾箱内,应及时送堆埋场烧掉。
(6)充装时使用万向节管道充装系统,严防超装。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库房内温度不宜超过30℃。
(2)应与氧化剂、卤素等分开存放。储罐远离火种、热源。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不宜久存,如需长时间储存应加阻聚剂并经常检验。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卤素、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车辆行驶方向的右方,堆放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 |
应
急
处
置
原
则 |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泄漏应急处置】
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100m。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800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