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热补勘工作
(1)测温工作。1995年12月,我们利用了LJW-1型精密测温仪,对15个钻孔进行了同一时间的孔温测量。其中稳态测温14个孔,瞬态测温1个孔。同时,在井下对3个徐奥灰钻孔进行了孔口水温测量。在此基础上,又整理了1988年以来十几年的井下采掘工作面测量的地温、气温资料。基本查明了井田内地温及地温梯度的空间变化,地温异常区集中的井田南部,最高地温梯度达5.6℃/hm。
(2)水化学样测试工作。共对14个钻孔采集全分析样16个,同时加采同位素样8个。进行了化验。
(3)218Po放射测量。地下热水中的218Po是氡的短寿命子体(半衰期为3.05min),其中a辐射强度与土壤中自然状态氡浓度成正比。本区热水化学分析表明,地下热水中铀、钍、镭及氡等放射性微量元素较高,因此在本区通过218Po放射性测量,圈定氡射气异常带,可间接寻找与热水有关的断裂构造。工作区设在井田南部F13断层两侧。测线方向基本与F13断层垂直,测线长0.2~2.65 km。使用河北地院研制的218Po测量仪进行测量,实际完成剖面测量13条,物理点316个,控制面积2.77km2
从实测资料分析,218Po曲线在平面上的分布在F13 和F25断层部位,主要呈负异常,两侧有正异常相伴。正、负异常沿断层走向呈连续带状分布,而在F25 与F13断层交汇处转变为宽大的单一正常异常。异常与断层如此明显的关系,表明一是正异常系氡常晕高浓集的反映,即在此部位放射性元素向浅部的反向迁移强度明显增强以致超过了“淋滤”、“冲刷”而产生的贫化影响,从而预示其深部可能存在热水的强活动带;二是F3断层与F25断层存在着交叉关系。由此推断F13主构造之一,F3断层通过与F25断层交叉断层是控制地下热水运移的并与F13断层产生水力联系。
3热异常的分布和成因
3.1 测孔测温资料分析
井田内及周围14个钻孔温资料和矿井十几年的开采各采掘工作面地温变化资料表明,本区的正常地温增值梯度为2.5/hm。
井田内热异常幅度最大是井田南翼F3断层附近,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地下水迳流到本区,其中局部迳流沿断裂构造由深部向浅部垂向运动,形成本区的水文地热异常。
3.2 水化学特征
本区地下热水的特点主要是K+1、SO42-、AL3+、Fe3+等含量显著偏高。水化学类型为SO4-Na型,矿化度4g/L左右,Na/K值10,K含量高达100mg/L。
对市热孔热水中的硫取样作硫同位分析,其δS34‰=21.8,换算为:S32/S34≈21.8。据地球化学统计:有机成因的硫S32/S34>22.3,岩浆岩的硫同位素比值范围窄,基本上为22.2,沉积成因硫酸盐的硫同位素比值在20.8~22.0,因此说明本区热水中的SO4的来源和形成是地下水与石炭、二迭系中大量的黄铁矿作用的结果。即热水不仅赋存于奥灰地层中,同样赋存在石炭、二迭系中,也就是说,本区地下热水赋存在断裂构造系统中。
通过对地下水中标型组分SO4和K及矿化度指标分析表明:本区地下热水的形成是大气降水沿不同距离、不同深度的多迳流途径,发生水岩相互作用的结果。浅层水矿化度低,SO4/K值高,水温低;而深层水则相反,矿化高度,SO4/K值低,水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