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矿山水害的基本概念
矿山水害是指矿山在建设开发过程中,不同形式、不同水源的水通过某种途径进入矿坑,并给矿山建设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和灾害的过程和结果。并不是所有的矿山都存在水害,矿山水害的形成和发生是建立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之上的。每当我们分析和判断矿山水害及其特点时,都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A.充水水源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有何特征?
B.充水途径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属何种类型?
C.充水强度如何,矿井一旦充水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实际上,上述三个方面问题的存在与否也就决定了矿山水害产生的条件存在与否,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也是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勘探的中心任务。矿山水害的产生是上述三个条件特定结合的结果,三个条件的不同结合会产生不同类型的矿山水害。在矿床水文地质工作中只有将充水水源、充水途迳和充水强度三个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才有实际意义,也只有同时搞清楚了矿井水害形成的三个条件及其各自的性质之后,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防治水技术方法和工程实施方案。
1.1矿井充水水源
不同地质、水文地质、气候和地形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井水害充水模式,具有不同类型的矿井充水水源。但总体来看,矿井充水水源主要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老空积水。地表水又可分为河水、湖水、海水。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层潜水、砂岩裂隙水、岩洞裂隙水等。不同的水源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不同的水源会给矿山带来不同的突水模式和灾害强度。
地表水:矿井常见的地表水充水水源有:(1)江河水,(2)湖泊水,(3)海洋水,(4)水库水。地表水体除了海洋水外,其它类型的地表水可能具有季节性,即在雨季积水或流水,而在旱季干涸无水,这种现象在我国北方及西北地区非常常见。同样的道理,地表水体能否构成矿井充水水源,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有沟通水体与矿井之间的导水途径,只有水体和导水通道的同时存在,才能形成矿井充水。常见的联接地表水体与矿坑之间的导水通道可分为天然导水通道和人工破坏扰动导水通道两大类。
地下水:由于人类的大多数采矿活动与地下工程活动都发生在地表面以下,所以,地下水往往是造成矿山和地下工程充水的最主要水源。地下水作为矿坑或地下工程充水水源时,可依其与矿床体的相互位置关系及其充水特点分为间接式充水水源、直接式充水水源和自身充水水源三种最基本形式:
间接充水水源:间接充水水源是指充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开采煤层的周围,但和煤层并未直接接触的充水水源,常见的间接充水水源含水层有间接顶板含水层、间接底板含水层、间接侧邦含水层或它们之间的某种组合。应该指出间接充水水源的水只有通过某种导水构造穿过隔水围岩进入矿井后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矿井充水水源。
直接充水水源:直接充水水源是指含水层与开采煤层直接接触或矿山生产与建设工程直接揭露含水层而导致含水层水进入矿井的充水含水层。常见的直接充水水源含水层有煤层体直接顶板含水层、直接底板含水层及露天矿井剥离第四纪含水层。直接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并不需要专门的导水构造导通,只要有采矿或地下工程进行,其必然会通过开挖或采空面直接进入矿坑。
自身充水水源:所谓自身充水水源主要是指煤层本身就是含水层。一旦对煤层进行开发,赋存于其中的地下水或通过某种形式补给煤层的水就会涌水矿坑形成充水,该类型矿坑在我国并不多见,但在国外许多矿井中经常遇到,如孟加拉国的巴拉普库利亚煤矿主采VI煤层(平均36米厚)本身就是含水层,而且存在有露头区的第四系水补给。
1.2矿井充水途迳
矿坑充水途迳是指连接充水水源与矿井之间的流水通道,它是矿井充水因素中最关键,也是最难以准确认识的因素,大多数矿井突水灾害正是由于对矿井充水途迳(导水通道)认识不清所致。矿坑充水的导水通导按其成因不同可分为:
(1)构造类导水通道:如断层、裂隙等;
(2)采矿扰动类导水通道:如顶板冒落、底板破裂、煤柱击穿等;
(3)人类工程类导水通道:如封闭不良钻孔、小煤窑等;
(4)其它:如陷落柱、岩溶塌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