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金二采区概况
第一节 概况
一、采区位置
金二采区位于金竹坪井田中部,井口位置在盘县红果填与水塘镇交界处的沿塘。金二采区走向长2.8km,倾斜长0.72km。矿井风井公路已修至金二风井场地,输电线路也已架至风井场地。
二、地形地貌
金二采区范围地形起伏较大,最低处为金二井口附近之沟谷,标高为+1960m,最高峰标高为+2353m,相对高差达393m。该区内地形呈单面山,含煤地层为一单斜谷地,按山地高度分类,应为中等切割的中山地形。
三、河流
金二采区范围内无较大的地表水,主要是沟谷小溪及其由沟谷小溪汇成的山间小河。地表水流以大气降雨为主。雨季、旱季径流量相差甚大。据2001年6月观测和询问当地老乡:沿塘小河流量为13~190.5m3/h,滑石板小河流量为20~294.2m3/h。
四、井田内乡镇煤矿概况
由于金二采区煤层埋藏较浅,煤层出露地表,开采比较方便,因此,在金二采区内沿煤层露头小煤窑的开采历史较长,多为平硐或斜井开拓,一般平硐沿走向长200m左右,斜井开采深度30m左右,现大多数井口已封停。
五、电源、水源
(一)电源:金二采区供电电源取自已建成的小关35kv变电所,利用两回已架设的10kv等级输电线路供电,供电可靠。
(二)水源:金二采区水资源贫乏,地面水量变化极大,雨季、旱季流径量相差甚远。金二风井场地前侧小河流量为20m3/h(旱季)~300 m3/h(雨季),河水可以作为金二采区补充供水水源。根据金一采区生产期间实测涌出量预计,金二采区投产后涌出量在60~300 m3/h,经适当处理,也可作为生产用补充供水水源。金二采区供水水源主要为矿井工业广场羊毛洞暗河水以及主平硐900m处溶洞涌水,均经过矿井工业广场水处理厂处理后向金二以及金一采区供水。
第二节 地质特征
一、地质构造
(一)地层
井田地层由老至新为: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龙潭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永宁镇组,第四系全新统。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P2β)
本组厚171m(由上至下是:上部—灰绿、深灰色玄武质凝灰岩,厚12m;灰绿、蓝灰色火山角砾岩,厚39m。中部—深灰绿色伊丁玄武岩,深灰、黄及黄绿色粘土岩及薄煤一层,厚55m。下部—灰绿色、蓝灰色玄武岩、拉斑玄武岩及伊丁玄武岩,厚65m),上与龙潭组呈假整合接触。
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
为采区含煤地层,厚220~310m,属海陆交替相沉积。含煤27~44层,可采煤层15层。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煤组。上与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呈整合接触。
(1)上煤组
1号煤层至12号煤层顶板。厚度93~107m,一般97m。以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及炭质泥岩。含煤9~15层,其中可采煤层有1、3、5、7、9、10等煤层,多为薄煤层和中厚煤层。
(2)中煤组
12号煤层至24号煤层顶板。厚度90~104m,一般92m。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间夹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及菱铁矿薄层。本组含煤10~15层,其中可采煤层有12、13、17、18-1、18等煤层,一般为中厚至厚煤层,煤层层数、厚度、间距变化较大,煤层结构简单至复杂,有的煤层有分叉合并及尖灭现象。
(3)下煤组
24号煤层至凝灰岩顶界。厚度37~49m,一般42m。岩性由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炭质泥岩组成,底部为一层铝土层。含大量姜块状、蠕虫状黄铁矿结核,亦含菱铁矿结核。含煤8~14层,其中仅24号煤层局部可采。
3、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
井田内分布较广,发育良好,厚529~762m,一般624m。上与永宁镇组呈整合接触。
4、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1Yn)
井田内仅见下段。厚120~159m,上与第四系呈不整合接触。
5、第四系(Q)
仅见全新统,在井田内零星分布,以残积和坡积的粘土、粉砂、冲积层卵石、砂及亚粘土等为主。坡积和残积物分布在坡麓附近及低凹槽谷中,冲积层分布在段家庄和麻峰岩河床一带。厚度0~30m。地层厚度及岩性特征见表1-2-1。
(二)煤系地层特征
井田具有工业价值的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根据岩性、古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龙潭组为海陆交替过渡相沉积,以陆相为主。沉积变化从不稳定到日趋稳定,即下煤组的沉积环境最不稳定,含煤性差。至中、上煤组沉积环境趋于稳定,煤组厚度、煤、岩层厚度、煤层间距等也趋于稳定。地层走向北30o~50o,倾向北西,地层倾角18o~25o,一般22o。
(三)地质构造
盘县煤田大地构造位于滇黔桂台向斜黔西南台凹。煤田内的构造大致有北西向和北东向两大组,其中盘关向斜为北东向,而金二采区位于盘关向斜东翼中南段的金竹坪井田中部,为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30o~50o东,倾向北西,地层倾角18o~25o,一般22o,伴有一定数量的断层。
采区内断层,以走向断层及斜向断层为主,已探明的有22条,出露地表的10条,隐伏12条。落差大于20m一条(F90),小于20m大于10m的二条(F97、F834-2)。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影响开采的主要断层有:
F90逆断层:位于6~7线一带,延伸长1400m,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70o~80o,两端稍缓,中部较陡;落差20m左右,三叠系中稍大,随煤系的延伸缩小。标高在+1500m~+1750m。对煤系的破坏不超过18号煤层,在断层附近可见有牵引现象。
F97正断层:位于5~15线一带,延伸长870m,走向308~310。,倾向218o~301o,倾角52o~71o,落差5~15m。
F372-1隐伏逆断层:372号钻孔控制,断点孔深366m,标高+1829m,落差8m,造成3~7号煤层的岩煤层重复。
F834-2隐伏正断层:B834孔控制,断点标高+1603m,落差10~17m,延伸长度700m,走向北西50o,倾向230o,倾角60o,破坏煤系1~18号煤层。金二采区断层特征见表1-2-2。
二、煤层及煤质
(一)煤层
采区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谭组,总厚度220~310m,含煤层27~44层,其中可采煤层15层,可采煤层平均总厚21.86m。全区可采煤层有3、7、9、10、17五层煤,均为较稳定煤层;大部分可采煤层有12、18-1、18三层,现将主要可采煤层简述如下:
3号煤层:为全区可采之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0.99~2.83m,平均1.74m。煤层结构简单,夹矸0~1层,少数2~3层,夹矸平均总厚0.1~0.16m,夹矸岩性为高岭质泥岩和泥岩。
7号煤层:为全区基本可采之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0.24~5.41m,平均2.02m。部分地段分叉为两层,煤层夹矸0~1层,少数2~3层,厚0.1~0.19m左右,夹矸岩性为泥岩和黑褐色高岭质泥岩。
9号煤层:为全区基本可采之中厚煤层,煤层厚度0.72~6.52m,平均厚度2.33m;煤层含夹矸0~3层,一般一层厚0.22m。
10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厚度0.48~2.37m,平均1.06m,一般无夹矸。
12号煤层:为全区不稳定煤层,厚度变化大,局部可采,煤层厚度为0~3.06m ,平均0.96m,一般无夹矸,有时含一层0.17m厚的泥岩夹矸。
17号煤层:为全区可采之较稳定中厚煤层,煤层厚度0.25~7.66m,平均厚度3.23m;煤层含夹矸0~3层,一般厚0.17m,夹矸岩性为泥岩。
18号煤层:为全区不稳定煤层,大部分可采,部分与18-1号煤层合并。煤层厚度0.32~6.24m,平均厚度1.91m;煤层夹矸为泥岩,一般0~3层,厚0.2m。
除上述可采煤层外,该区有13号和18-1号煤层大部可采,13号煤层厚0~5.67m,平均可采厚度1.43m,18-1号煤层厚0~9.52m,平均2.54m。金二采区可采煤层特征、顶底板岩性、层间距详见表1-2-3。
(二)煤层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1、煤层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1)煤层物理性质
金二采区内煤层多为灰黑色、玻璃光泽~金刚光泽,含有结核状、星点状黄铁矿,沿煤的列隙有方解石薄脉充填。煤多呈粉状和碎块状,其次为块状和鳞片状。
(2)煤岩特征
宏观煤岩特征:以条带状半暗型为主,煤岩成份由暗煤和亮煤组成,夹有线理状镜煤,并含丝炭境体。
微观煤岩特征:有机组分以镜质组为主,丝质组次之,半镜质组少量;无机组分以粘土类和氧化硅类为主,硫化物类较少,碳酸盐少见。
2、风氧化带
煤层在风氧化带的颜色变浅,光泽减弱,呈土状光泽,在煤层表面有淋漓铁锈。
(三)煤质
煤质牌号以贫煤为主,其次为瘦煤、无烟煤。原煤灰分以中灰为主,一般在15~25%之间。硫分以特低硫为主,一般在1.19%以下。磷以特低磷为主,其含量一般在0.018%以下。原煤发热量QbT在34.54~35.17MJ/kg之间,灰融点T2(软化点)均大于1250。C,是较好的民用煤和动力用煤。
三、瓦斯、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
(一)瓦斯
根据地质报告,瓦斯风化带标高一般在+1870m以上,瓦斯风化带以下,瓦斯含量两极值为0.1~22.7mL/g,以3、7、9、12、17、18号煤层的含量最大,且瓦斯含量随着埋藏深度增加而增加,采用抚顺煤科分院提出的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1721m水平预计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3.7m3/t ,属高瓦斯矿井。在金一采区的实际生产过程中,3号煤层绝对瓦斯涌出量高达35m3/min。另外,7号煤层在掘进过程中曾发生过3次突出,经鉴定,7号煤层为突出煤层,金佳矿井为突出矿井。
(二)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
根据勘探中采样试验结果,主要可采煤层均属有爆炸危险性煤层。
各煤层自然发火性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鉴定资料,金竹坪井田可采煤层属可能自燃和自燃煤层,其中9号煤层经鉴定,最短自燃发火期仅为32天,并且金一采区在生产过程中,9号煤层曾于2002年6月17日发生自燃。
四、水文地质
金二采区地势较高,地形高差甚大,溪流切割强烈,尤以向源侵蚀和向下切割表现突出。区内无大的河流。
(一)含水层概况
金二采区出露地层有:第四系(Q)、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1yn)、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峨嵋山玄武岩(P2β)。其含水性与隔水性分述如下:
1、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组(P2β)
玄武岩组在采区内东侧呈单面山构造坡,浅部风化裂隙发育,地下水以裂隙下降泉方式出露于斜坡中上部或沟谷边缘,泉水出露标+1827m~+1878m,流量0.08L/s。随深度增加裂隙递增,含水性弱,是矿床底板直接充水的弱含水层。
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
龙潭组是矿井直接充水的微弱含水层。地下水补给以大气降雨为源,以风化裂隙为途径,因而季节性变化明显,并随裂隙发育程度而存在差异。在浅部裂隙多以下降泉出露于坡底,或从坡积、残积层渗出,流量1.0L/s~3.92L/s,每到枯水季节,多数泉水干枯断流。经钻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00126~0.0178L/s.m,渗透系数0.0106~0.241m/d。
3、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及T/P)
该组分绿色和紫色层两大段,下部绿色层(T/P)以细砂岩为主,夹粉砂岩,含基岩裂隙水,是矿井直接充水的弱含水层,上部紫色层(T1f)以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相间分布,从其含水性及岩性特征来看,是隔水层或弱含水层,对矿井充水无大的作用。总之该组地下水是受气候影响的风化裂隙水,其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
4、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1yn)
该组分布于采区西部边缘,为灰岩层,富含裂隙溶洞水,是区内主要含水层之一,由于其下伏地层为透水性不良的、平均厚度在480m的飞仙关组紫色层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层相阻隔,因而在自然条件下永宁镇组的岩溶水与煤矿的充水无关。
5、第四系(Q)
采区内仅见全新统,以残积和坡积的粘土、粉砂及亚砂土等为主。面积小,厚度有限,单位涌水量0.0653L/s.m,渗透系数0.0634m/d,对矿井水无甚影响。地下水源为大气降雨。
综上所述,峨嵋山玄武岩组是弱含水层,透水性不良,可视为茅口组灰岩与龙潭组之间的相对隔水层。飞仙关组的绿色层(T/P)上覆于龙潭组,由于含水性弱,与其上部透水性不良而厚度较大的紫色层(T1f)可视为永宁组与龙潭组之间的相对隔水层。第四系冲积层,由于分布零星,富水性不强,对煤矿床充水影响不大。
(二)断层导水性
从地面观察,较大断层的断层带一般已胶结,挤压紧密,在断层浅部处于风化裂隙之中,有利于地上水活动,可吸收大气降水,而在断层深部,据钻孔水文观测,水位及耗水量无异常反映,在自然条件下多为含水性弱、导水性不良的断层,对煤矿床的充水仅居次要地位。
(三)老窑积水
采区内小窑多以平硐为主,斜井次之,浅部地段已采空,多数老窑有积水。矿井开采浅部煤层时,对老窑积水应加注意。
(四)滑坡水
采区内有滑坡一个(
H10),位于6勘探线,飞仙关绿色层(T/ P)向龙潭组(P2L)滑动,滑坡体掩盖于煤系地层之上;滑坡一般含水性和透水性较强,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季节性变化明显,其水量以贮存量为主,对浅部煤层的开采有一定的影响,开采中应予经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