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技术>> 电气安全>>正文

防雷工作中几个技术问题探讨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4月06日


  a、《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02中规定当电源采用TN系统时从建筑物内总配电箱开始引出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TN—S系统,这对人身和设备安全都有好处。因此,此处的“宜”应把它当作“必须”来执行。b、供配电系统的检测似乎是电气检测项目,但《规范》将此条列入防雷内容,因此,防雷检测就必须覆盖此项内容。c、加油站380V供配电系统安装的    电涌保护器从防雷区的界面判断此处应为泄流级)
  ⑦加油加气站信息系统的配电线路首、末端与电子器件连接时应装设与电子器件耐压水平相适应的电涌保护器。
  (由于此处安装的电涌保护器功用保护信息系统的电子器件,根据重要性和雷击事故的后果来分析,此处的“应”可降级为“宜”来处理。)
  ⑧地上或管沟敷设的油品、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管道的始、末端和分支应设防静电和防感应雷的联合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欧。
  (通过接地装置将静电和感应雷电泄入大地并避免静电、雷电事故的发生)
  ⑨加油加气站的汽油罐车和液化石油气罐车卸车场地,应设罐车卸车时用的防静电接地装置。
  (使用具有以上功能的静电接地仪,主要防止罐车卸车时发生静电事故)
  ⑩在爆炸危险区域内的油品、液化石油气和天然石油气管道上的法兰、胶管两端等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当法兰的连接螺栓不少于5根时,在非腐蚀的环境下,可不跨接。
  (接触电阻大于0.03欧可能会发生静电或雷电火花发生爆炸火灾事故)
  四、检测技术及检测方法探讨
  1、接地电阻测试法
  在防雷、防静电设施检测过程中,接地电阻的测试是重要的步骤,用仪器测试内容最多的项目。接地电阻的测试方法有好几种,我们现在一般采用电位降法,如图示:
  接地电阻测试仪型号数多,其使用方法有所不同,但检测方法是相同的。各类接地电阻表的测得的读数都是2频电阻,有些土壤电阻率高的土壤,其测试值还应换算成冲击电阻。
  2、等电位连接的检测
  IEC61024中指出:“等电位连接是减少在需要防雷空间内发生火灾及爆炸危险以及人身事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用导线或浪涌保护器将防雷装置,建筑物的金属框架、金属设施、外来导电部件以及电气装置连接起来,实现等电位”等电位连接需要检测的项目很多,有均压环、外墙金属门窗、屋面金属物体、屋内竖立的金属物件、金属电缆桥架、卫生间、各类机房的局部等电位连接、设备金属外壳等等。其检测的办法也有多种,我们是采取通路法(短路法),具体做法:
  ①首先是,建筑物总等电位处或其他防雷接地点测出的一基准点,记录下其接地电阻值。
  ②用导线一端连接与该基准点,另一端与各被测点进行通路测试(即利用万用表测二极管等测试)。
  ③当万用表发出“嘟”声即为通路,否则为断路,说明该被测点没与防雷装置连接,或连接状态不良。
  ④当万用表发出“吱吱”声说明该被测点虽有接地,但与基准点没有进行等电位连接。
  ⑤对接地不良或无等电位连接的测试点,用加长的导线进行常规测试,记录下其接地电阻,(一般情况下,此地电阻值都大大超过标准值)
  上述检测方法安全简便,适用于建筑物防雷的检测。至于计算机房、易燃易爆场所的过渡电阻检测,应使用高精度的毫欧表之类的仪表。
  3、易燃易爆场所接地电阻测试方法
  ①按常规方法连接好E、P、C极。探针接地点不变。
  ②将加长了的接地辅助线一端连接E极,另一端连接各测试点,记录下各项测试数据。
  ③检查各测点的数据是否一致,如某一测点数据差异较大,则说明该处设备未作等电位连接或接地不良。
  注:温州土壤电阻率普遍很小,一般情况各类接地电阻都小于4Ω,地阻表移动多处测试,其数据不易判断被测项目无进行等电位连接。
  4、测试注意事项
  ①E待测地极,P电位极,C电流极布置应重在建筑物地网,避免平行布置,以提高检测准确性。
  ②三点成一线,其P电位极插在E、P之间离乙点的0.618处,以减少误差。
  ③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杂散电流高频干扰电磁幅射等因素,使读数不移,应将正极线改为屏蔽线(屏蔽层下端应单独接地),若加长的E线从高楼外墙放下改为从屋内电梯井或屋内其他通道放下,或选用其他检测设备以提高抗干扰能力。
  ④在检测易燃易爆场所时,严禁携带火种,吸烟,穿化纤服装、钉子鞋,检测时不允许任意敲打、磨擦以免产生火星,造成重大事故。
  ⑤非特殊情况,不允许上储油罐顶检测。(人体带静电30伏时就有可能引起汽油等易燃液体、可燃蒸汽与空气混合物的燃烧爆炸。)
  ⑥检测配电房、配电柜和电器设备时应使用绝缘鞋、手套等以防触电。
  ⑦计算机房、通信机房各测点检测慎之又慎,UPS输出端测量零—地电位应加倍小心,严禁违章操作。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