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技术>> 电气安全>>正文

35 kV架空线路防雷措施

作者:孙宝银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5月05日

  5 、雷害事故的判别及特征

  5.1 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段的杆塔

  •山顶的高位杆塔或向阳半坡的高位杆塔;

  •傍山又临水域地段的杆塔;

  •山谷迎风气流口上的杆塔;

  •处于两种不同土壤电阻率的土壤接合部的杆塔。

  5.2 根据雷害特点进行判别

  反击的特征:

  •杆塔的耐雷水平很低时;

  •接地电阻大,同一杆塔有多相闪络;

  •闪络杆塔在易受雷击地区,历年落雷频繁;

  •相邻的杆塔可能同时闪络(但不同相)。

  绕击的特征:

  •杆塔处于易受雷击地区,历年落雷频繁;

  •杆塔的耐雷绝缘水平设计很高;

  •接地电阻很小,同一杆塔发生多相闪络;

  •一基杆塔或相邻两基杆塔的顶相或同一边相闪络;

  •山区较高的杆塔,相邻两基中相或边相闪络。

  6 、35 kV架空输电线路的防雷保护

  架空线路每年要经受几次到几十次的雷击,雷电击中导线时,伴随着很大的电流流过,在相导线上所产生的冲击电压会达到绝缘不能承受的高电压。

  35 kV中性点绝缘系统的线路常采用金属或混凝土电杆,因为这些线路的绝缘强度很低,实际上任何一次击中架空地线的雷电,都可以引起从地线到导线的反击,故在这些线路上采用避雷线是不合适的,一般只在进出线两端安装一小段,对这些线路来说,最有效的提高耐雷水平的措施,是装设避雷针、避雷器和保护间隙,雷区活动频繁的线路,应使用耦合架空地线。

  架空线路雷害事故的形成通常要经历四个阶段:架空线路受到雷电过电压的作用;架空线路受到闪络;输电线路从冲击闪络转变为稳定的工频电压;线路跳闸,供电中断。针对雷害事故形成的四个阶段,必须采取“四道防线”以可靠的防雷措施,保证线路供电安全。

  保护线路导线不遭受直接雷击。可采用避雷线、避雷针或将架空线路改为电缆线路。

  架设避雷线是架空线路防雷保护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措施。避雷线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雷电直击导线,同时还具有以下作用:①分流作用,以减小流经杆塔的雷电流,从而降低塔顶电位;②通过对导线的耦合作用可以减小线路绝缘子的电压;③对导线的屏蔽作用还可以降低导线上的感应过电压。

  在无避雷线的线路段,且多雷区及易击点或在山顶高位的杆塔,可在杆塔顶部装设避雷针,作为防雷保护,但应改善杆塔的接地。

  避雷线受雷击后不应使线路绝缘发生闪络,需降低线路杆塔的接地电阻,或适当加强线路绝缘,对个别杆塔可使用避雷器,雷区活动频繁的线路地段应架设耦合架空地线。

  降低线路杆塔的接地电阻,可利用:①增加接地极的埋深和数量;②外引接地线到附近的池塘河流中,装设水下接地网;③换用电阻率较低的土壤;④在接地极周围施加降阻剂等办法。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