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职业性森林脑炎是指劳动者在森林地区的职业活动中,因被蜱叮咬而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具有明显地区性和季节性。亦是我国法定职业性传染病之一。本病多见于森林区,流行于春、夏季节,病人常为森林作业人员。
本病经带有病毒的蜱叮咬侵入人体,进入人体的病毒数量较多或人体抵抗力低下时最易发病。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为流行高峰期。病毒在蜱体内可繁殖传代,因此,蜱既是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林区的作业人员为该病的好发人群。
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也有长达1个月者。患者一般突然发病,1~2日内达高峰,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颈和肢体瘫痪和脑膜刺激症。轻者起病多缓慢,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耳鸣、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经3~4天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重者起病急骤,突发高热或过高热,并有头痛、恶心、呕吐、感觉过敏、意识障碍等,迅速出现脑膜刺激症,数小时内进入昏迷、抽搐、延髓麻痹而死亡。
依据我国职业性森林脑炎诊断标准(GBZ88-2002),森林脑炎临床表现可分为:
1.轻度森林脑炎:突然发病,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温多在一周内恢复正常;血清特异性抗体IgM或IgG阳性。
2.中度森林脑炎:轻度症状加重,并出现颈项强直及阳性Kernig征、Brudzinski征等脑膜刺激征。
3.重度森林脑炎:在中度森林脑炎症状加重基础上,出现a.颈肩部或肢体肌肉迟缓性瘫痪、b.吞咽困难、c.言语障碍、d.意识障碍或惊厥、e.呼吸衰竭,五项中情况之一者。该病预后尚可,轻、中度森林脑炎患者治愈后可照常工作;重度森林脑炎患者恢复正常也可照常工作。
故进入林区作业人员每年3月前完成森林脑炎疫苗预防接种,疫苗有效期约为一年,每年均需重复注射疫苗; 在林区作业时应穿戴防护服,扎紧袖口、领口和裤脚口以防止蜱的叮咬;加强防蜱灭蜱可有效降低森林脑炎发病率。
蜱叮咬后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清除残留物,早期行对症和支持治疗。发病后需要到专业医院诊断和治疗(如林区作业人员需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职业病院诊治)。确诊患者治疗结束后向劳动部门申请进行工伤鉴定和伤残鉴定。
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森林脑炎,由于接种后1.5-2个月方能产生抗体,故进入林区者预防接种应在3月份前完成;其有效期约为一年,故林区工作者每年均需重复注射疫苗。
综上所述,森林脑炎防治关键在于进行疫苗接种及发生蜱叮咬后及时有效治疗。
一、接种森林脑炎疫苗、预防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又称蜱传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感染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蜱俗称“草爬子”为
森林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
一旦被蜱叮咬,感染森林脑炎病毒后,一般经过10-15天,短者7天,长者30天的潜伏期而发病,它的起
病形式除少数病例有全身不适、头晕、关节酸痛等前驱症状外,大多数(91.1%)病例均为突发高热、昏迷、瘫痪、脑膜刺激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死率较高。发病同时常伴有肺炎、昏迷、心肌炎及唇疱疹等并症出现,易造成瘫痪、精神异常、痴呆、失语、肢体震颤、癫痫等后遗症,重症病人如抢救不及时,可于1-2天死亡,少数于5-10天或迁延数月因呼吸衰竭等而死亡。
森林脑炎是森林地区特有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多发生于春夏季(5-7月为多),我区属于此病高发区。
所以预防此病十分重要,凡进入林区旅游、工作、居住的所有人员为了预防森林脑炎(除发热、急性疾
病及严重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及既往对抗生素,生物制品有过敏史者,妇女哺乳期、妊娠期不能注射疫苗外)均应注射森林脑炎疫苗。森林脑炎疫苗是预防森林脑炎的有效措施之一。值得强调的是注射针次的重要性,不能完全全程免疫者达不到预防本病目的。从人群注射疫苗后血清中和抗体阳转率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都证明这一点。
注射方法:初次免疫者第一次注射2.0ml/人,间隔7-10天后再加强注射3.0ml/人,以后每年注射一次
3.0ml/人,儿童可根据年龄情况进行减量注射。
二、人被蜱叮咬后怎样处理
如果蜱已刺入皮肤,不可用力猛拉,以免蜱的刺器连同头断于人的皮内形成溃疡,长期不愈合。最好用
油类或乙醚滴于蜱体致死,然后轻轻摇动,缓缓拔除。一旦蜱的刺器断于皮肤内,可用消毒针仔细挑出,然
后涂以碘酊或消毒用乙醇。
預防
1.加强防蜱灭蜱。
2.在林区工作时穿五紧防护服及高筒靴,头戴防虫罩;衣帽可浸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每套200g,有效期10天。
3.预防接种 每年3月前注射疫苗,第1次2ml,第2次3ml,间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强1针。
4 林区工作做好治疗药品应急准备。
治療
(一)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护理、降温、止惊以及呼吸衰竭等处理可参照乙脑的治疗。
(二)免疫疗法
1.血清疗法 起病3天内患者可用恢复期患者或林区居住多年者的血清20~40ml肌注,或椎管内注射5~10ml。
2.高效价免疫丙种球蛋白每日6~9ml肌注,至体温降至38℃以下停用。
3.干扰素、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核糖核酸酶均可酌情采用。
重危患者早期可试用恢复期血清或林区人员血浆,肌注20~40ml/d,2~3d。有条件时可肌注或静注高效价免疫球蛋白6~9ml/d,亦可试用α干扰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