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群体职业性应激反应事故调查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11月11日

前言(一)

本网据“安全、健康和环境”报导:1999年3月9日下午16点20分左右,某炼油厂雇用民工在清除石油催化装置反应釜中残渣时,发生一起“群体应激反应”事故,造成14人不同程度的损害。现将此次事故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以供同仁从中吸取教训。

事故经过(二)

事故经过

某炼油厂于1999年3月9日停车检修,通风置换2天后,30余名民工进入该厂三催化装置反应釜中铲除釜壁上的石油裂解残渣和残留分子筛(催化剂)。作业1小时后出现不同程度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咽喉不适,至下午4点20分,部分患者症状加重伴有发热陆续来我院就诊。现场调查:该装置生产工艺是在催化剂作用下将石油裂解,进行深加工,其中反应釜中存在化学物:①石油裂解催化后残渣。②催化剂,包括RAMCAT催化剂,GOR—DQ催化剂,DvR—1催化剂。③钝化剂。④油泵阻垢剂。其主要成分为 、 等金属氧化物。操作中民工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轮流作业。

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三)

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

14名住院病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6岁,既往身体健康。主要临床表现头晕、头痛、乏力、咽部不适、轻度干咳、发热。查体均见双眼结膜充血、咽部红肿、双肺呼吸音粗糙。体温升高:39.0℃以上4人,38.0℃以上7人。心率增快:100次/min以上8人。白细胞升高:2.0×109/L以上4人,1.0×109/L以上9人。其中2人导致吸入性肺炎,个别病人伴有血钾低,血糖轻度升高及尿中胆红素、酮体、红细胞轻度改变。从中可以看出,此次群体应激反应事故以发热和白细胞升高为主要特征,急诊来后立即吸氧,静点VitC、ATP、头头孢唑啉及肌注柴胡。3天后(2例病人6天后)体温、血象恢复正常。2周后复查胸片、心电图、生化全项均在正常范围内,痊愈出院。

讨论(四)

讨论

这是一起群体事故,虽未造成严重的后果,但许多地方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事故发生后,我们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由于各种原因,当时未能收集到准确详细的生产物化学特性资料。给诊断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临床医生仅能根据病人初诊时表现,拟诊为“金属烟热”。以后与有关专家讨论认为:此次事故发生前,已停车2日,经通风置换,作业环境中没有焊接、加热等产生大量细小金属氧化物粒子或金属烟的职业诱发因素,且金属热多发生吸入金属烟后4~8小时,往往在工作回家的傍晚发病,很少在工作时发病。故诊断考虑为“外源性致热源吸入引起应激性致热反应”。以后经多方索取工艺资料,明确接触化学品成分主要是 、 、 、 ,尤其是前两种化合物可对机体产生刺激作用,表现为头晕、头痛、胸闷、乏力、恶心、呕吐、流泪、眼干、咳嗽、咳痰、咽充血、结膜充血。肺部可闻干罗音,X片示纹理增粗,白细胞、血糖增高。近年来石油化工行业引进一些新装置和新工艺,缺乏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品、催化剂等对人体危害及防护资料,一旦发生严重漏泄,对中毒者很难采取积极有效的诊疗措施。因此建议在新建、扩建、改造装置时,必须坚持有关职业卫生学评价和建档工作,做到有备无患,有的放矢。另外由于劳动力市场活跃,企业经常雇用民工,在雇用工民时必须加强岗前培训,进行上岗前职业体检,职业卫生防护知识的教育,加强对民工的管理。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