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噪声对人体听力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人们已逐步认识到了预防噪声危害的重要性。制桶作业在我厂属于新建装置,是于1999年由日本引进专为润滑油包装制造的4L小包装桶,设计能力63个桶/分钟,年生产能力429万个,整上厂房占地1350 m2,,于1999年底正式投产。为了了解该生产线噪声防护措施及对作业职工健康的实际危害,我们于2002年8~12月对该生产线进行了全面的劳动卫生学调查。
制桶生产线职工62人,均在同一厂房内,无噪声接触史人员44人作为对照组。
对所选调查对象接触组和对照组人员逐一直接询问,并统一填写健康监护档案
除详细询问个人职业史、家族史、既往史外,对该生产线工艺流程、厂房布局、降噪设施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对制桶小包装生产线各工段进行了为期3天的测定。除测定噪声强度外,还进行频谱分析测定。在剪板、圈桶、封盖、包装4个固定作业点测定,整个制桶厂房的平均噪声强度94.2dB(A),总声压级98.8dB(A),现场作业人员日工作7h,工作地点较固定,且所有人员均配戴由上海南汇新生防噪护具厂生产的XZK噪声阴抗器,对于2000Hz衰减量可达25dB,4000Hz以上可达30dB,因此,佩带了防噪声护具,实际接噪声强度应在80dB(A)以下,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噪声强度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噪声强度测定结果
1. 一般项目检查::内科、五官、神经内科检查,重点检查血压、心率、神经系统、听觉系统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
3. 器械检查:B超、心电图、电测听
4. 重点检查:听力(电测听)
1. 一般项目:接触组(制桶人员)现场作业工人62人,年龄范围24~54岁,平均年龄36.7岁,接触工龄最长3年,最短1.2年。对照组人员44人,年龄范围21~54岁,平均年龄32.5岁,无噪声接触史。接噪人员不良反应主要为头痛、头晕、失眠、乏力、耳鸣等神经衰弱症候群,11例占19%,其次为腹胀、腹痛、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占11%;对照组员44例,神经衰弱8例占18.1%,消化道症状4例占9%。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2. 阳性体征:接触组咽炎4例占6.3%,血压偏高2例占3.2%;对照组咽炎2例占4.5%,血压偏高1例,占2.3%。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3. 化验检查:接触组血液化验血小板减少(低于8万)者10例,占15.8%;白细胞(低于4万)减少4例,占6.3%,肝功能异常10例,占15.8%;对照组血小板减少3例,占6.8%,白细胞减少2例,占4.5%,肝功能异常3例,占6.8%,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4. 器械检查:接触组B超检查胆囊炎20例占31.7%,脂肝5例,占7.9%,对照组胆囊炎13例,占29.5%,脂肪肝4例,占9.0%。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5. 电测听检查:每个人检查250Hz、500Hz、1000Hz、2000Hz、3000Hz、4000Hz、6000Hz7个频段的听力,接触组发现高频听力损失(4000Hz附近呈V字形下移)13人,占20.9%;对照组高频听力损失1例(3500Hz),占2.3%。两组相比,其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听力损失与接触工龄的关系,见表2。
表2 听力损失与接触工龄的关系
听力损失严重程度与接噪时间没有必然关系。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已经非常明确,在制桶生产的调查结果中发现:
1. 在短时间内(1.7~3年)接噪者非听力系统影响不显著的情况下,即可产生听力损伤;
2. 发生听力损伤12例,其中1级听力损失6例,II级听力损失4例,III级听力损失1例,IV级听力损失1例;
3. 听力损失级别与接噪时间无关,与所在岗位无关;
4. 与国际标准组织(ISO)于1971年公布的0~45年连续噪声A声级与听力损害的危险率关系(R1999),等效连续A声级100(dB)时,接噪5年内危险率为12%,听力损害者可达14%。
本文接噪组在佩戴护耳器的情况下,听力损失12例,达19.3%,可见,在噪声作业环境中尽管配备了个人防护器具,并未达到预期的防护效果。
分析原因:
1. 所有人员均在同一厂房内作业,低噪声区和高噪声区没有分开;
2. 噪声源未隔离、密闭,厂房四壁及天花板无吸声降噪等工程,致使噪声发生反射,增加了噪声强度;
3. 抽查发现整个作业厂房内有20%的作业人员未佩戴防噪声耳塞,说明作业人员对噪声的危害认识不足。
1. 在有噪声厂房加装吸音隔声降噪工程控制措施;将噪声源密闭,以减轻噪声强度。
2. 认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使职工了解噪声的危害,促使其积极主动进行自觉防护。
3. 对个人佩戴噪声防护耳塞进行巡回检查,加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