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1、全身振动
全身振动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适宜的振动作用于人体则有益身心健康。在现代文明社会,振动在保健和康复医学方面,已成为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工具。它具有增强肌肉活动,解除疲劳,减轻疼痛、促进代谢,增加组织营养供应,加速伤口恢复等功效。但在生产条件下,作业者接触振动的强度大、时间长,对机体可产生不良影响。
(1)人体对全身振动的主观感觉 人体对全身振动的感觉阈大约在0.0006~0.002g之间,但对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振动,可产生不同的主观感觉。全身振动首先影响人的舒适感,0.05g可使人感觉不快,重者出现疲劳、嗜睡、头晕、焦虑、肌肉酸痛、虚弱等。不同参数的全身振动引起的不适感不同:垂直全身振动引起的不适感主要发生在1~40Hz范围,而水平全身振动引起的不适感与频率的关系不大。6~20Hz、0.33g以上,20~80Hz、0.5~1.0g 的全身振动可使人感到严重不适以致不能耐受。
(2)全身振动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 强烈的全身振动可引起机体不适,甚至不能忍受。振动可影响手眼配合,使注意力不集中,引起空间定向障碍,影响作业能力,降低工作效率。大强度的剧烈振动可引起内脏位移甚至造成机械性损伤。在全身振动的作用下,交感神经处于紧张状态,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心搏出血量减少,脉压增大,可致心肌局部缺血,心电图发生改变,以窦性心动过速、ST段下降、心室高电压、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主。1~15Hz、0.3g的垂直振动可致呼吸理增加,呼吸频率加快。由于呼吸运动增强,体内氧消耗量增加,能量代谢率增大。有时由于过度勇气,发生低碳酸血症。全身振动对胃酸分泌和胃肠蠕动呈现抵制作用,可使胃肠道和腹内压力增高。各种车辆驾驶员胃肠症状和疾病的发生率增高。对重型车或拖拉机驾驶员进行X线检查,可发现胸椎和腰椎早期退行性改变,椎间盘脱出症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长途汽车司机发生精索静脉曲张者增多。在强烈振动作用下,肾上腺内氧化型辅酶II和还原型辅酶II呈反应性增加。全身振动,尤其是随机大振幅振动对女性影响较大,出现月经期延长、经血过多和痛经等,这是由于小骨盆内器官血管紧张度降低,静脉瘀血所致。近年来对接触全身振动作业者的心理影响报道增多。
(3)全身振动对工效的影响 全身振动对工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通过直接的机械干扰或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引起姿势平衡和空间定向障碍。如人体和物体同时受振时,由于外界物体不能在视网膜形成稳定的图像,可发生视物模糊,视觉的精细分辨力下降;全身振动伴有长时间的强制体位(如长途驾车)是导致骨骼肌疲劳的主要原因;全身振动可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导致注意力分散、反应性降低、易疲劳、头痛、头晕等,1~2Hz的全身振动具有催眠作用,最终导致作业能力下降。
(4)运动病 运动病又名晕动病,是作业人员在车、船或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工作,由于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度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器官,而出现一系列急性反应性症状的总称,又可分别称为晕车病、晕船病或晕机病。本病主要由于不同方向的振动加速度反复过度刺激前庭器官反致。患者先有疲劳感、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继之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伴有视物模糊、血压下降、眼球震颤。呕吐严重者可发生水与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前庭器官敏感者易于发生本病,此外,情绪紧张、过度疲劳、身体虚弱、过饥或过饱以及交通工具内空气不佳等也是本病的诱发因素。
运动病预后良好,停止接触并经适当休息症状可迅速缓解,多数患者可逐渐产生适应,致使症状减轻或不发病。治疗可根据病情服用抗组织胺类(如敏克静,乘晕宁)或抗胆碱类(如氢溴酸东莨菪碱)药物,但这些药物可暂时影响中枢神经活动,减弱机体灵活性,故不能作为驾驶员的预防性用药。
2、局部振动
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可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听觉器官、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多方面改变。
(1)神经系统 以上肢手臂末梢神经障碍为主,常以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的形式出现。表现为皮肤感觉迟钝,痛觉和振动觉减退,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反应潜伏期延长。高频振动的不良影响更为明显。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血压、心率不稳,指甲松脆,手颤,手多汗等,可能由于振动首先侵犯植物神经中无髓鞘的神经纤维所致。大脑皮层功能下降,脑电图有改变,条件反射潜伏期延长。
(2)心血管系统 40~300Hz的振动可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和张力的改变。血管痉挛变形,局部血流量减少。指端甲皱毛细血管检查,管袢数量减少,口径变细,异型管袢增多。手部血管造影,可见动脉狭小或栓塞。指血流图发生改变,表现波幅低,上升时间延长,上长升角减小,重搏波消失。早期手部特别是手指皮肤温度降低,遇冷皮肤温度降低更为明显,且恢复时间延长,重者手指遇冷变白(白指)。心电图检查出现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和T波低平。高血压的发生率增高。
(3)骨骼-肌肉系统 手部肌肉萎缩,多见于鱼际肌和指间肌。手握力和手指捏合力下降。肌电图异常,呈现正锐波和纤颤波。可发生肌纤维颤动和疼痛。
40Hz以下的大振幅冲击性振动可引起骨和关节改变,主要发生在指骨、掌骨、腕骨和肘关节。可见骨质疏松、脱钙、囊样变(空泡样变)、骨皮质增生、骨岛形成、骨关节变形及无菌性骨坏死等变化。
(4)听觉器官 振动过程往往同时有噪声产生,振动与噪声同时作用于人体,可加重对听力的损害。振动对听力损伤的特点是以125~500Hz的低频部分听力下降为主,其损伤发生在耳蜗顶部。
(5)免疫系统 对链锯工人和局部振动病患者的调查发现,血清中白蛋白含量下降,а2球蛋白、г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M含量增高。认为振动可能是引起超免疫反应的一种因素。
(6)内分泌系统 目前有人观察到,振动病患者血清中缓激肽含量减少而苯甲酰精氨酸乙酯酶活性增高,这一变化对毛细血管的结构、功能和血流速度可发生不良影响。振动还可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增多,甲状腺功能低下,尿中羟脯氨酸含量增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