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和控制

  
评论: 更新日期:2014年07月28日
1.职业病概述
1.1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患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患病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4)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
     中国职业病呈现五大特点:
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多,患病数量大;
职业病危害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严重;
职业病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危害常被忽视;
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影响长远。
职业病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即从根本上消除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止职业病的发生。一是技术措施:以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高毒物质;使用远距离操作或自动化、半自动化操作,防止有害物质跑、冒、滴、漏;加强通风、除尘、排毒措施。二是组织措施:合理组织、安排劳动过程,建立、健全劳动制度,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卫生法规。三是.卫生保健措施:做好就业前体格检查,发现易感者和就业禁忌证;做好卫生宣传、健康教育;注意平衡膳食和保健食品供给,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病损的发展。一是对职业接触人群,开展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二是定期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发现问题立即采取防制对策。
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预防,使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得到及时、合理的处理,防止疾病恶化及复发,防止劳动能力丧失。对慢性职业病患者,通过医学监护、预防并发症和伤残。通过功能性和心理康复治疗,做到病而不残,残而不废,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1.2职业病危害: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1.3职业病危害因素:是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可分为三类: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4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是以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或影响,达到保护劳动者健康目的的装置。
1.5工程分析:是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和卫生特征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了解项目所具有的工艺特点、工艺流程和卫生防护水平,为剖析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时空分布及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筛选主要评价因子,确定评价单元提供依据。
1.6职业病危害暴露: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接触某种或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过程。
1.7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在职业安全健康工作中,根据经验或工程分析、类比调查、工作场所监测、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室研究等方法,把建设项目或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甄别出来的过程。
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在这诸多方面中,弄清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分析与评价)是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切入点、首要任务,是开展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的前提,是职业健康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广大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只有通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正确识别,才能进一步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
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目的
2.1确定危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形式或性质、分布、浓度或强度、作用条件、危害程度;
2.2分析其影响劳动者健康的方式、途径、程度,确定健康监护指标,为职业病诊断提供依据;
2.3确定职业病危害监测指标;
2.4确定职业病危害的目标,指导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实施;
2.5是建设项目确定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2.6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7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职业健康安全监督的重要技术支撑。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的意义:
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用人单位依法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直接依据;
是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的依据;
是开展健康监护工作的针对性依据;
是开展职业病诊断的先决条件;
是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危害警示标识的依据;
是提示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的重要依据;是实施行政处罚的重要证据等。
3.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3.1按危害因素来源分类:
3.1.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化学因素: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
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高气压、低振动;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光、红外线等);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
生物因素:炭疽杆菌、森林脑炎、布氏杆菌
3.1.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
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视力紧张等);
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1.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因素(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有毒、无毒工艺段安排在一个车间)
由不合理生产过程中所致危害。不良通风、照明。
3.2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2002年卫生部《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分为10大类,115种。
1.粉尘类;      13                  2.放射性物质类;    11
3.化学物质类; 56                 4.物理因素;    5
5.生物因素;    3                  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8
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3
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病的危害因素;3
9.导致职业性肿瘤的危害因素8;10其它危害因素。5
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因素:卫生部令 第 49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化学因素(54);
石棉纤维粉尘、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粉尘;放射性因素:核设施、辐照加工设备、加速器、放射治疗装置、工业探伤机、油田测井装置、甲级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和放射性物质贮存库等装置或场所;卫生部规定的其他应列入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范围的。
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常用方法
4.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原则:
4.1.1识别要全面;
4.1.2识别、分析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4.1.3评价要定性、定量相结合;同时要明确分布范围及危险度。
4.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的常用方法:
4.2.1经验法;
4.2.2检查表法;
4.2.3工程分析法;
4.2.4调查检测法;
4.2.5其它方法
4.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的常用方法:
4.2.1经验法:
概念:是调查分析评价人员依据其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借助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的方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一些传统行业中采用传统工艺的建设项目的评价,评价人员积累的这类典型行业和工艺的职业卫生基础资料较为丰富,可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原有的资料积累对此类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
优点:简便、易行。
缺点:受调查人员知识、经验和资料等因素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和偏差。
4.2.2检查表法:
概念:对设计的工厂、车间、工段、装置、设备、生产环节、劳动过程的相关要素以检查表的方式 进行逐项检查,识别分析各环节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适用范围:较广。可单独应用于一些工艺简单的项目,也可与其它方法联合使用,对一些工艺复杂的项目进行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