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随着PDC钻头技术创新所带来的高钻速、高时效,进而有利于降低钻井总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却由于钻屑细小、砂岩和泥岩之间钻时变化不明显,而给岩屑录井带来诸多问题。PDC钻头不仅使录井油气发现率、剖面符合率下降,同时还造成地层对比、岩性归位、油气层解释困难。面对上述挑战,开展PDC钻屑录井随钻岩性识别技术的研究,使随钻录井岩性识别和油气显示快速评价解释技术进一步提高,从而提升油田的整体勘探开发效益。
2、PDC钻头钻井特点及对地质录井影响
PDC钻头是聚晶金刚石切削钻头(PolycrystallineDiamondCompactBit)的简称,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石油钻井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我国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进、生产PDC钻头,90年代得到推广应用,它给钻井技术带来划时代的进步。与牙轮钻头相比,PDC钻头具有机械钻速高、寿命长、成本低、防斜、纠斜以及岩屑便于泥浆携带而保持井底清洁等特点,因而倍受青睐,近年来在国内钻井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江苏油田自九十年代引进该技术以来,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钻井时效提高了30%~50%,无论给钻井公司还是给油田都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PDC钻头钻井却给地质录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a.PDC钻头钻进时岩屑特别细小,一部分融入泥浆内造成岩屑捞取量很少。同时,过细的岩屑给清洗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较难获得可靠的、能真观反映地层情况的岩屑。
b.捞取岩屑量少,再加上砂岩岩屑颗粒与泥浆接触充分和岩屑清洗时油气逸失严重,造成常规地质录井油气显示普遍降低。
c.岩屑细小,现场挑样极为困难,有时挑样任务无法完成,影响地化分析和地质油气取样。
d.由于钻时较快,传统的色谱分析周期长,常常漏失薄层油气层,给薄层油气层的发现和解释带来困难。
e.由于岩屑样细小,特别用小复合片钻头时岩屑几乎呈粉沫状,给岩屑描述增加了困难。
f.砂泥岩钻时差别不大,造成现场录井划分岩性界面及岩性归位困难。
3、PDC钻头岩屑录井技术探讨
3.1应准确记录钻时,及时测定迟到时间
钻时是地层可钻性的最直接的反映。传统概念上,正常的砂泥岩剖面使用牙轮钻头应该是砂岩可钻性好,泥岩可钻性差,但使用PDC钻头则不尽然。不同的坳陷或不同的油田、区块及地层的砂泥岩钻时各具特征。总体上讲,西部新疆、陕北地区使用PDC钻头时,钻时基本上能够正确反映地层的砂泥岩变化。例如,在准噶尔盆地腹部的中央坳陷带、鄯善油田等地区,侏罗纪地层是主要目的层,无论使用牙轮钻头或PDC钻头,砂泥岩钻时变化均较明显。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该区内目的地层沉积较古老,泥岩埋藏深,压实性较好;砂岩大部分成分为石英、长石,呈次圆状—圆状,分选好,泥质胶结,疏松—较疏松。而江苏油田由于主要目的层段为下第三系沉积,时代较新,泥岩压实不够。相对而言泥岩可钻性较好,造成使用PDC钻头的钻时与砂岩没有明显差异,甚至像联盟庄地区戴南组地层因为砂岩是灰质胶结,造成钻时反而比泥岩可钻性差的现象。
所以,钻时只能在区分地层岩性时作为重要参考,而不能绝对依靠钻时区分地层岩性。而至于采用30~50cm微钻时区分岩性的观点,笔者觉得不太实用。
岩屑迟到时间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岩屑剖面与测井深度的系统误差,决定着岩屑剖面的合理归位。因此,在使用PDC钻头钻进过程中,要经常实测迟到时间(50m/1次),采用接近钻屑密度、颜色与钻屑反差较大的实物进行迟到时间的测定,以保证捞样时间的准确性。
3.2改进岩屑捞取和清洗方法,确保细小岩屑的捞取质量
采取正确的捞岩屑方式相当重要。传统的二分法和四分法仍在起着作用。虽然采用的PDC钻头牙齿较短,岩屑破碎程度较高,但仍有大小之分。经过振动筛之后较大颗粒的岩屑动能较大,飞跃较远,靠近接样盆的外侧;颗粒小的岩屑动能较小,靠近接样盆的内侧,有时紧贴振动筛布流下。众所周知,较大的岩屑内存在着一定的假岩屑,较小的岩屑真实性较高,这就要求我们采用二分法或四分法捞取岩屑时首先要选取靠近振动筛一侧的岩屑,并且每捞取一次岩屑要清理接样盆,以防混样。这样有助于辨别每包岩屑砂泥岩百分比变化情况,以便我们更好的区分岩性分界面,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放大镜。至于钻井液性能特别是粘度和切力对正确取样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