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时入初夏,雷电渐生,与雷电相关的事故也随之渐多。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并付之实际应用,由雷电而引发的自然灾害也得以有效控制,为人类战胜自然灾害,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迄今人类仍尚未完全控制和征服雷电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灾害。我国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和山东黄岛油库大火,据事故调查分析,均为雷电所致或与雷电有关。大量事故统计表明,雷电仍然在肆虐着人类。同时也向人们揭示:人类完全征服雷电并最终战胜雷电自然灾害尚须时日,因而仍需广大科技工作者付出努力。
利用高科技进行人工控制雷电,现已成为减少雷电灾害的有效手段,并具有重要和实际意义。据有关报道,将高空雷电接引到地下,亦即变“被动引雷”为“主动引雷”,让雷电远离保护对象(建、构筑物和生产设施)是减少和避免雷电危害的一种重要的有效途径。我国科学家曾做过“人工引雷”的科学实验:当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之际,一枚腾空而起的火箭带着一根细如马尾的钢丝,从地面直上千米高空,钻入积雨云层。瞬间,积取巨大能量的雷云将沿着钢丝导入指定地面,使即将发生闪电的雷云随之消失,最终一场可能引发灾害的雷击被避免了。由此,我们只要利用卫星对雷电进行监视与观测,探测出雷电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即可对雷电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因而就可避免或减少雷电的危害。
人类不仅能控制雷电,还能利用雷电为人类服务。
雷电也是一种能源。据科学家计算:一次闪电积累的电量,可以牵引一列火车向前开行200公里。闪电的功率可达几亿千瓦,而葛洲坝水电站也只有270万千瓦。但由于雷电放电时间极短,大约只有50微秒至100微秒,因此一场雷电的总能量,尚不够一座城市一小时的照明用电量;况且,闪电极难控制,因此想直接利用它,目前还不现实。
另一途径是制造化肥。闪电时产生高温高压,正是制造氮肥的条件,而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氮气。由于雷电作用,全球每年能生成20多亿吨的氮肥,但可惜其绝大部分落入海洋和无人地区。如果能人为利用闪电制造氮肥撒入农田,则将成为一种可贵的资源。科学家已经做了一些试验,并取得可喜的成果。
不久前,国际上召开学术会议,专门研讨了人工利用雷电的课题。为奖励利用雷电有发明创造的科学家,专门设立一种“国际法拉第奖”。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人类不但能征服舛骜不驯的雷电,而且还能让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