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是大自然最壮观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具有巨大的能量及破坏力,对人类既有功亦有过。它以微秒级的瞬间放出数十至数百千瓦小时的能量,可产生3万摄氏度的高温和10个以上大气压力。全世界平均每天要发生800万次雷电,也就是说每秒约100次。在我国每年雷暴天气超过40天的地区占国土的三分之一。华北、华东和海南等地都是多雷区。其中海南省那大镇号称中国的雷都,那里每年平均发生雷电的天数为136天。当然这与印尼的茂物市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那里每年的雷电日高达320天。
在古代人们还不认识雷电的本质时,曾对这一自然现象有过许多迷信的传说。雷是闪电放电引起的声音。放电时周围空气被加热而膨胀,形成压缩波,而被人们听到。最早揭示雷电奥秘的科学家是富兰克林。在美国,富兰克林可以说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从1746年开始研究电现象,1752年7月,雷兰克林带着风筝和一只储电莱顿瓶“收集了雷电”,并用它作了一系列实验,这些实验当时曾轰动世界。以卓越的实验为基础,富兰克林深入探讨电的基本规律,创造了许多专用名词,像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成为今天电学的通用词汇。
通常雷击以一种形式出现,即直接雷击、感应雷击和雷电波。雷击产生的高温、高压引起的爆炸、火灾和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强大的交变磁场使电子设备及家用电器损坏。以电子计算机为例,当电磁脉冲超过0.07GS时便失效,当超过2.4GS时便造成永久性损坏。所以,微机、程控交换机、广播电视台、微波站、金融机构的信息传输系统、医院的电子医疗设备和电力系统是感应雷的主要袭击对象。雷击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带来的经济损失在数十亿美元,到了90年代已上升至数百亿美元。1998年7月10日下午贵州省威宁县云贵乡突降暴雨,正在赶场的50余名农民涌进一临街新建的砖房中避雨,此间房屋突遭雷击,造成14人当场死亡,42人受伤。这是有史以来见诸报端的因直接雷击伤亡人数最多的雷击事件。随着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科技领域所采用的微电子设备越来越多,一旦发生故障,由此而来的间接损失要比设备本身的价值高几十到几百倍。当今,一次雷击所造成的损失,亦与人类还处于赶牛车、点油灯的18世纪时期是截然不同的。那时的雷击事故仅是个别事件,或一人至数人被雷击而死亡,或一栋建筑遭雷击被毁,仅此而已。现在则不同,往往一次严重的雷击事件会酿成全社会关注的重大事件。这两年来肆虐整个东南亚的烟雾事件,就是因雷电引起印尼森林火灾所致。十年前震惊中外的山东黄岛油库大火则是由感应雷击引起。1994年5月,广州《南方日报》社在一次雷击中近百台微机毁于一旦,则是由雷电波侵入所致。至于因遭雷击而使电视机损坏,电话线路中断,目前已经司空见惯了。同时,雷击给航空飞行也带来巨大威胁,雷电击中正在航行的飞机的事故时有发生。1988年9月9日,一架越南民航客机在泰国郎曼机场着陆前被雷电击毁,造成73人死亡;1992年12月21日,一架荷兰客机在葡萄牙的法鲁机场降落时遭到雷击,致使52人死亡,250多人受伤;最近的一次雷击飞机事故发生于1997年2月6日,一架满载乘客的波音757客机在多米尼加北部的加勒比海域遭雷击失事后坠入海底,176名乘客和13名机组人员全部罹难。据报道,在日本上空飞行平均每年发生150次雷击事件;60年代,美国航空总局曾在两年中收到1000起飞机遭到雷击的报告。但无论是日本或美国都未发生机毁人亡的事件,这是由于对飞机机身和设备采取了一系列防雷保护措施的结果。实践证明防雷保护措施是减少和避免雷击危害的有效手段。
一提到防止雷击这一话题,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避雷针。避雷针的发明,无疑在有效地减少直击雷对建筑物和人身伤害上曾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在宣传、科普上存在认识误区。人们常常以为避雷针是“万能”的灵丹妙药而安然无恙。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它对后两种形式的雷击无效,并且当安置避雷针不规范时或长久不维修时可能会成为“引雷入室”的祸根。当今,靠传统式避雷针来防止雷击灾害已远远不够了。雷击对电子设备的严重危害性与其电流特性密切相关。雷击的冲击电流的峰值一般在10~30千安培之间,最大时可超过200千安培,电流的变化率极高,约为每微秒10—20千安培,通常情况下会在0.1毫秒之内电流下降到峰值的1/2。
那么,在现在技术条件下如何防止雷击灾害呢?对建筑物而言,首先是在建筑设计时把好第一关。按建筑物的功能综合考虑防雷设施,特别是后来附加的屋顶广告牌、霓虹灯及共用天线等带来的隐患;其次是严把施工质量关,严格按国家规定标准验收建筑物的防雷设施,并定期对这些设施进行安全性能检验。防雷保护设施主要是采取接闪、分流、均压、屏蔽、接地、布线等措施,同时在线路上安装各种避雷器进行过电压保护。公用天线、架空电话线用户、居民楼的总电源、电子计算机用户等加装专用避雷器。
人身主要会受到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和感应雷击等的伤害。当雷电沿大树、金属架空物或避雷针引线入地时,这些物体的各部位相对于大地均有瞬间高电压,当人体的任何部位与它们接触时,都必将发生雷击事故,其能量足以使人致命。在雷雨期间,室内人员不要触摸金属管道、导线,也不要打电话,将电视机的室外线或闭路电视信号传输线断开。在野外行走的要避开大树、电线杆、高架铁塔、烟囱和高层建筑物。在开阔而平坦的平原要将随身携带的一切长形物体如雨伞、钓鱼竿、高尔夫球棍等放到地上,双脚并拢蹲下。当进入亭、棚类建筑物避雨时,要离开柱子或金属墙面1至2米的距离,也采用双脚并拢蹲下的姿态。
现在,国内外已开发出多种新型避雷装置,诸如多短针消雷器,电子避雷器,导体、半导体消雷器,放射性防雷系统和多功能全方位防雷系统等等。这类新避雷设备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避雷针之不足。但它仍旧不是“万能”的,还不能全面彻底解决雷电灾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