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已经使用过与事故瓶同批次的65只瓶进行丙酮充装量检验,其结果有31只峡少丙酮,占47.7%,缺少最多的为lI.8ke,缺少86%.可见缺少丙酮也很普遍.
对乙炔瓶限定压力检验.在环境温度-2E条件下乙炔瓶的限定压力,28只乙块瓶中有24只不符合标准规定,占85.y/o.说明乙炔和丙酮充装不规范。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吉化公司联合化工厂溶解乙炔瓶内乙炔和丙酮的充装量有比较严重的违反标准的现象.这样的乙炔瓶势必处子危险状态,
省事故调查组前往吉化公司联合化工厂调查时,在现场来找到事故瓶的充装记录.其它大批充装记录多与实际情况不符.由此,可以看出1S厂的生产管理不太严肃和正规.
4.6乙炔安全性能分析
乙炔是一种特别危险的易燃易爆气体,但是如果能按规定充裴在质量合格的乙炔瓶内,是可以保证安全的.
根据多年来国内国外对乙炔安全性能检验的经验,乙炔瓶的安全性能大体有下列三种情况.
第一,乙炔瓶(包括填抖、瓶壳等)质量均合格,充装的乙炔气和丙酮的质量和数量均符合标准规定,这样的乙炔瓶是可以保证安全的,既或有人为的回火条件,乙炔瓶也不会燔炸.这种情况已被多次乙炔瓶安全试验所证实.
第二.乙炔瓶内填料出了问题(如填料下沉。溃散、间隙过大,在瓶内出现较大的自由空间),既或乙炔和丙酮均按规定安装,这样的乙炔瓶直。遇有回火或激发能源时,也会发生爆炸.我国于60-70年代使用的颗料状活性炭填料的乙炔瓶,因填料下沉,曾多次发生乙炔瓶爆炸事故。
第三,乙炔瓶填料等均合格良好,丙酮按规定充装,而乙炔超裴,这样的乙炔瓶,如有回火或激发能源时,有时也会发生爆炸.
实际上,乙炔瓶本身就是一个阻火器,其阻火器能力与其它阻火器一样,随着起始温度和起始压力的提高而下降,甚至失效。因此,各国溶解乙炔行业,对乙炔瓶的充装和在用乙炔瓶的管理都有严格的规定.
4.7激发能源分析
乙炔瓶爆炸,激发能源是必备而不可缺少的条件.本起事故当事者焊工王某先将压力调节器安装在乙炔瓶咀上.随手打开瓶阀,试试瓶内压力时,就在打开瓶阙操作的瞬间,突然轰的一声巨响,乙炔瓶焊炸了,据此可以认为,乙炔瓶焊炸是与王某打开瓶阀的操作有直接关系.
分析认为:当王某将压力调节器与乙炔瓶阻联接上时,即形成一个封闭体系.压力调节器腔内有一个不大的自由空间并充满了空气,压力呈常压状态,而乙炔瓶内处于较高压力状态.此时突然打开瓶阀,乙炔瓶内的高压乙炔急速冲进调节器的腔内,成为接近绝热压缩的过程,使压力调节器腔内温度急骤上升,使已形成的乙炔空气混合气体燃烧或爆炸,并回火乙炔气瓶内,使乙炔分解,最终导致乙炔瓶爆炸.因此可以认定,绝热压缩是本起事故激发能的可能性很大。但也不能g,除有其它的激发能源存在可蓖性,如静电,机械摩擦等.
日本于1984年在千叶县某溶解乙炔工厂发生过与本次事故类似的事故。
笔者对绝热压缩引发乙炔爆炸问题,曾撰文《绝热压缩的危害及其防止对策》发表于《中国气瓶》2000年1期和《乙炔设备及使用》1997年2.3合期上,可供同行参阅.
5 事故原因分析与认定
5.1事故原因分析
根据在事故瓶的上封头内部及相关郎位,均发现有炭黑存在的事实,即可认定事故性质是乙炔分解爆炸.
根据对事故瓶同批次乙炔瓶的乙炔和丙酮充装量检验结果:乙炔超装现象比较普遍,个别瓶超装较多;丙酮缺少现象比较普遍,个别瓶缺少较多,可以推定:事故瓶有乙炔超装甚至超装较多的可能性,也可能同时又缺少丙酮.这时,乙炔瓶即处于危险状态.
5.2事故原因认定
乙炔瓶爆炸原因:乙炔超裴可能性较大.但不能捶除(可能性很少)乙炔瓶填料出了问题.
激发能源:绝热压缩可能性较大,但不能排除有静电或其它能源的可能性.
6后记
溶解乙炔气瓶爆炸事故教训极为深刻.要确保溶解乙炔瓶安全运行,就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茌O国溶解乙炔行业,从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气瓶制造.乙炔生产、气瓶充装、在用乙炔瓶管理,安全使用等都有较为完善系列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程.在行业技术和管理立法上可以说应有尽有了,但在蝴进程中,有法不依现象比较普遍,行业管理也不到位.这就留下了安全隐患,常言说:“隐患强于明火’.建议有关部门对溶解乙炔行业加大整顿力度,强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