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必须进行置换、通风
人要进入容器、设备内工作,无论从防止火灾、爆炸或防止中毒的角度讲,都必须进行置换,经取样分析合格,才允许进入。
因化工生产易燃易爆、有毒和强腐蚀性的物料较多,介质气体复杂,不进行置换通风,就进入设备、容器内工作,很容易造成火灾、爆炸、中毒及人身伤害事故。
为保证进入容器、设备内工作人员的安全,进入前必须进行置换,入内后进行通风。
置换是用一种安全的介质将容器内的可燃物或有毒有害物质替换出来,使容器、设备内达到安全要求。怎样置换?置换使用的介质要视被置换物质的性质而定,两者相混不应发生不良反应。
容器内如存有可燃气体,则首先用不燃物置换,如水、蒸气、氮气、二氧化碳、烟道气等,符合安全要求后,再用空气置换合格才能进入。
容器内若有一般方法难以排出的残留物,则要选择恰当的洗涤液或用蒸气、热水蒸煮、吹扫使其分解。
为了保证置换彻底不留死角,置换前应做好置换方案,绘制置换流程图,特别要注意,由于工艺需要,设备结构上易造成死角的,最后置换应选用气体置换,如泡罩塔、套管式换热器等。
在设备操作压力之下和安全氧含量之内,可用分次加压置换方法。置换选择的排出口不但要考虑置换的彻底,而且不能造成排出口周围的施工环境的不安全。置换介质和方法的选择,要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二者不可偏废。
容器、设备内作业,空气流动性差,场地狭小,人员拥挤。为防止意外,器内工作应注意通风,必要时可采用机械进行强制通风。但切记不得使用氧或富氧气体置换和通风,否则易造成事故。
置换和通风是保证进入容器、设备内安全作业的重要措施。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作业中很好地实施,切勿可违章操作、盲目蛮干。
五、必须按时间要求进行安全分析
(一)分析的标准
1.可燃气在空气中含量分析应符合《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第106条规定和动火作业“六大禁令”关于动火分析的要求。
2.氧气量在19~22%。
3.有毒介质的含量应符合TJ36-39《化工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第32条规定。
在容器内存在多种毒物的情况下,须注意毒物的联合作用。如一氧化碳与硫化氢或一氧化碳与氮氧化物同时存在时,起相加和相乘作用。多种毒物混合取样分析标准呈下列关系:
C1/M1+C2/M2+……Cn/Mn≤1
式中:C1、C2………Cn为各个物质的实际浓度(mg/m3)
M1、M2……Mn为各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mg/m3)
例如:一氧化碳最高容许浓度为30mg/m3;硫化氢最高容许浓度为10mg/m3。而实际在容器内测得,一氧化碳20mg/m3;硫化氢6mg/m3。计算20/30+6/10=0.67+0.6=1.27
上式说明,虽然CO、H2S分别都是合格的,但混合后联合作用超标。不符合进入容器内作业的安全条件。
取样分析注意代表性,能反映器内有毒物质的最高含量。采样人和项目负责人要深入现场查看,根据器内具体情况和介质性质,在最有代表性的部位采样。在容器内采样,一般应在上、中、下三个部位采气样。比空气轻的气体,取样位置应在容器的上部和顶部;比空气重的气体,取样部位应在容器的下部或底部。
(二)分析的时间和要求
1.容器经清洗、置换后,要立即进行采样分析,符合安全要求后,才可进入容器内作业,作业应在30分钟内进行,超过时间,应重新取样分析。
2.容器即使清洗、置换、分析合格后,操作者在作业过程中,容器内的沉积物、壁上的附着物等由于温度变化和清除锈蚀物等活动,有毒物有可能会不断散发出来,使本来合格的条件有可能变为不合格。
因此在作业过程中至少每隔30分钟检测一次,最长不超过2小时,如发现超标,应立即停止作业,迅速撤出人员。此时,应积极查找原因,消除隐患,经再次分析合格后,方能重新进入容器内作业。
3.有条件的可采用质量可靠的经过校验的测毒仪、测爆仪、报警仪,随时监测容器内的劳动环境,发现变化及时处理。
分析是进入容器内作业必须履行的步骤,它是验证容器内是否符合进入条件进行安全作业的重要手段。
不分析、不按规定分析、不按时间要求分析进入容器内作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危险性,事实证明是不可取的,靠简单的用鼻子闻等不科学的方法分析,是不可靠的,应该废止。
六、必须佩戴规定的防护用具
防护用具是在工艺、设备、环境等方面采取安全措施后,仍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劳动者不受伤害所必须采取的最后一道防线。
为了防止万一,一般劳动作业,均需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或工具。在容器、设备内工作场地狭小、情况复杂、危险因素多、变化大的情况下佩戴防护用具格外重要。因为容器内易遭物体打击、机械伤害、高处坠落、化学灼伤和中毒等事故。
同时还有由于死角、沉积、附着等难以百分之百的排除和还有人们的疏忽和不可预见的因素。
因此要求作业人员进入容器内必须佩戴规定的防护用具,以防不测。
如何穿戴防护用品?根据容器内作业条件和可能发生的危害,选择穿戴安全帽、手套、口罩(防毒面具、空气(氧气)呼吸器)、防护眼睛、防护工作服、安全带、防爆工具等防护用具,以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未按规定佩戴劳动保护用具,发生事故的例子很多。可见,佩戴防护用品是作业人员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措施。
七、必须有人在器外监护,并坚守岗位
进入容器、设备内作业,存在着危险因素多、情况复杂多变、事故机率大、进出设备困难、内外联系不便、发生事故不易发现、抢救困难等特点。
设专人在器外对器内作业进行监护,以便及时发现不安全状态迅速救助。设置监护人是容器、设备内作业防止事故发生,实施紧急救援的重要组织措施。
对监护人要求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强健的体魄,并要认真履行下列职责:
1.工作前,监护人要做好如下检查。
是否有申请办理并经批准的进入容器、设备内作业的许可证。证上填写的安全措施是否齐全,并落实到位。
了解进入容器的作业人员是否有病,体质强弱,拒绝被监护人带病进入容器内工作。
了解进入容器的作业人员对工作任务是否清楚,分工是否明确,特别是项目负责人和器内外联系人。
检查器内工作使用的防护器具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安全设施如架子、梯子、平台栏杆、检验仪器是否符合要求。
2.监护人经检查后,对安全措施未落实或不完善的危险作业,应提出改进意见。经提出后,仍不改进的,应拒绝参加监护工作,并报告部门负责人。
3.监护人应该与被监护人之间,规定联系方式和信号。否则不准进入容器工作。
4.监护人有权监督被监护人执行安全措施要求。如发现违章作业,应立即责令其停止工作。
5.监护人必须注意,严禁使用吊车、卷扬机等电器设备做起吊作业人员的工具。因为遇到停电时,作业人员就无法从容器内撤出。
6.监护人必须注意自身安全,监护位置的环境必须符合安全要求。同时应做好处理事故的准备工作,不得参与施工作业,不能做影响监护的一切工作,更不得离开监护岗位。
7.进入容器内作业时间较长时,作业人员和监护人都应轮班工作,并严格进行交接班。
进入容器、设备内工作,器外不设监护人或监护人不坚守岗位,断送了不少职工性命。
有的监护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有急事或被叫去干其它事情,造成器内人员中毒抢救不及时或误操作造成机伤事故。
不设监护人,监护人不负责或监护人离岗去干其他的事,都会使器内工伤事故发生并延误抢救时机,增加事故的严重度,使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和挽回的损失变成了无能为力。
八、必须有抢救的后备措施
准备好抢救后备措施,是进入容器、设备作业万一发生事故,组织紧急救援的物质准备和组织准备。
现在一旦容器内的作业人员出现危险,监护人和周围的人都会积极参与抢救,但往往由于没有抢救的后备措施布置,盲目行动,事故现场乱作一团,抢救人员违章进入容器施救,实际上易造成1人中毒多人死亡的惨局。
事故扩大大多是由于监护人员遇有情况,束手无策造成的。任何人承担器外监护任务时,都要清楚地预测危险,明确救护方法和物质准备。
首先自己要有一套能进入容器施救的防护器材,防毒面具或长管送风式的面具,氧气呼吸器等。
其次确定容器内的人员如遇危险怎样施救,上器救还是下器救?如由上器救,无论有无危险,应系好安全带,绳子由监护人掌握,作业基准面至容器口应有金属梯子;如是下器救助方便,方法不同,准备工作就不一样了。
另外,是中毒还是火灾的救助方法显然也不同,准备也不同。遇到危险时,监护人的报告方法,救助手段都要事先规定好,这是实施抢救的组织准备。
进入容器、设备内作业的抢救后备措施,往往容易被人忽视,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多……因此,监护人和项目负责人,一定要高度重视,在派人监护的同是时,落实好针对性的救助方法和措施,以防万一发生事故,尽快得到救助,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