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警示
|
剧毒固体,遇酸产生剧毒、易燃的氰化氢气体。
|
理
化
特
性
|
白色或略带颜色的块状或结晶状颗粒,有微弱的苦杏仁味。易溶于水,溶液呈弱碱性,并缓慢反应生成剧毒的氰化氢气体,其溶液在空气存在下能溶解金和银。微溶于乙醇。分子量49.0,熔点563.7℃,沸点1496℃,相对密度(水=1)1.596,饱和蒸气压0.13kPa(817℃)。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提炼金、银等贵重金属和淬火,并用于塑料、农药、医药、染料等有机合成工业。
|
危
害
信
息
|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不燃。
【活性反应】
与硝酸盐、亚硝酸盐、氯酸盐反应剧烈,有发生爆炸的危险。遇酸会产生剧毒、易燃的氰化氢气体。在潮湿空气或二氧化碳中即缓慢发出微量氰化氢气体。
【健康危害】
吸入、口服或经皮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氰化钠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口服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
解毒剂:亚硝酸异戊酯、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4-二甲基氨基苯酚。
列入《剧毒化学品目录》。
|
安
全
措
施
|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严加密闭,防止泄漏,工作场所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生产、使用及贮存场所应设置泄漏检测报警仪,配备两套以上重型防护服,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应该佩戴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连衣式防毒衣,戴橡胶手套。
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避免直接接触氰化钠,操作人员应配戴必要的防护用品;避免吸入含氢氰酸的气体,必要时应戴上防毒面具。
(2)配备便携式氰化氢气体检测仪。
(3)生产车间、化验室和采样等各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不得带任何未愈的伤口上岗,并且必须有2人以上时方可开展工作。
(4)氰化钠运转设备的外漏部分或危及人身安全的部位,应设置防护罩、安全护栏挡板,防止无关人员靠近。
(5)工作场所配备洗眼器、喷淋装置。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应配备急救药品和相应滤毒器材、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防尘器材、防溅面罩、防护眼镜和耐碱的胶皮手套等防护用品。
(6)生产设备的清洗污水及生产车间内部地坪的冲洗水须收入应急池,经处理合格后才可排放。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内,库内相对湿度不超过80%。包装密封。
(2)应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单独存放,不能混储。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和容器损坏,储存区域应备有合适的材料、容器收集散落、泄漏物。氰化钠溶液应贮存于专用储罐。氰化钠溶液储罐应采用耐碱性材质,设有夹套,夏日能进行冷却,保持氰化钠溶液储罐在25℃以下,防止其聚合。氰化钠溶液储存区设置围堰,地面进行防渗透处理,并配备倒装罐或储液池。
(3)定期检查氰化钠溶液的储罐、槽车、阀门和泵等,防止滴漏。
(4)应严格执行剧毒化学品“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工业氰化钠溶液应用专用槽车运输,容器须用盖密封。工业固体氰化钠应用厢式车辆运输。包装应符合《固体氰化物包装》(GB19268—2003),每桶(袋)净含量25kg、40kg、50kg、70kg、380kg、1000kg。
(3)公路运输时必须有氰化钠采购证、准运证,押运人员的押运证,槽(罐)车准用证,配备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和防护器材。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因转载、休息、事故等需要暂时停放时,要选择安全的场所。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在装好氰化钠行车前,要认真检查货物捆绑是否扎实,阀门是否滴漏,行车途中要经常停车检查货物是否松绑、雨淋等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输送氰化钠溶液的管道不应靠近热源敷设。液体氰化钠管道宜采用架空敷设,必要时亦可近地面敷设,但不宜埋地敷设。输送管道需安装扫线装置,宜采用半固定吹扫接头,在输送完毕后应用惰性气体将液体反吹回储罐,排液口应设废液回收装置。氰化钠管道外壁颜色、标志应执行《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 7231)的规定。
|
应
急
处
置
原
则
|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灭火方法】
本品不燃,但周围起火时应切断气源。发生火灾时应尽量抢救商品,防止包装破损,引起环境污染。消防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由于火场中可能发生容器爆破的情况,消防人员须在防爆掩蔽处操作。
灭火剂:根据周围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可用干粉、砂土。禁止用二氧化碳和酸碱灭火剂灭火。
【泄漏应急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干燥的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覆盖泄漏物,然后用塑料布覆盖,减少飞散、避免雨淋。用洁净的铲子收集泄漏物,置于干净、干燥、盖子较松的容器中,将容器移离泄漏区。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固体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25m。如果为大量泄漏,则在初始隔离距离的基础上加大下风向的疏散距离。在水体中泄漏时:组织民众远离水源污染区域。
|